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察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从而登上仕途。许多出身卑微的人才像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得到重用,而这在世卿世禄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网络文章《解密》

材料二   自司马懿设立州中正到西晋建立,这一阶段,随着司马氏为首的世家大族逐渐把持政柄,中正的威权日益加重,无论中正的选任,还是选举标准的确定,都已日益呈现出门阀化倾向。

——《通典》

材料三   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士族的垄断,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们由此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成为统治阶级的栋梁之才。

——摘自《士族门阀与寒门贵子》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概括各个制度的选官标准(不得抄录原文)。
(2)根据材料三,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有何积极意义。
2022-05-2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黑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东汉在察举之后,规定对于人才的选拔,要先经过考试,而后量才录用。一般是将考试的内容,书之于简策,令被举之士“成以书对”,皇帝亲览其策,策试高第而举任要职。这一举措
A.取消了地方官对选官的参与权B.使得察举的对象发生转向
C.造成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D.为科举制提供了历史借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代的选官方式以察举制为主体,同时也包括辟除、征召、私人荐举、博士弟子课试、任子(凭借父兄而得官)、纳赀及其他多种选官方式。其中,辟除是高级官吏任用属员的制度,须分两步进行:先辟为掾属(佐治的官吏);然后再由掾属升转。据此可知,汉代
A.依靠血缘选官已被抛弃B.中央丧失官员选任权力
C.官僚体制存在一定隐患D.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将功与能作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将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说明
A.官吏选拔标准日益严格B.统治者日益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C.官吏选拔制度逐渐建立D.统治者日益重视加强专制集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顺帝时期,左雄提议儒生出身的孝廉需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而后才能量才录用。这些建议提出之后遭到不少大臣的极力反对,但由于顺帝的支持得到了充分落实。这一措施的推行利于
A.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打破士族的特权垄断
C.提高官员才学修养D.推动学校教育不断完善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
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
C.促进了民族交融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
2021-03-28更新 | 1000次组卷 | 3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下《求茂才异等诏》,“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此后一些州郡出身的低贱贫土得到提拔重用。这说明汉武帝
A.重用近臣削弱相权B.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C.选拔人才不拘一格D.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
2021-03-20更新 | 2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其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这一观点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演变的主要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