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九品中正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但后来‘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下列对材料中的“其”解读有误的是
A.指的是九品中正制
B.主要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C.实行之初主要以人物德才为品评标准,有积极意义
D.形式主要是世袭爵位,容易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2022-03-0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嘉湖金四县区教研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6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政治上的枝强干弱,门阀与豪强愈发强盛。东汉末年,在外戚、宦官、朝官的三角斗争中,在农民起义和地方军阀的双重打击下,东汉朝廷名存实亡。三国时期贵族政治浮出水面,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进一步加强了贵族政治,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分封复古,本意是抑制豪强门阀,不仅没有阻止门阀世家的发展,反而催化了门阀政治。

材料二  隋唐制度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官僚体制的录用制度,即科举制。科举制削平了世族的残余,促进了官僚群体的更新,稳定了国家编户齐民。隋唐开创并实行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科举的实行也使官员选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伦宁《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门阀政治从产生到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2022-12-1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第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官员选官制度
时间制度依据作用
西周至
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
春秋战国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统一后___________
汉武帝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隋唐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①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扩大了用人范围,扩大(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④将选官用人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两宋时期___________
元时期___________
明清时期___________

2022-09-1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导学案)-导学案(选必1)
4 . 有人抨击西晋社会风气时说,“士家子弟不劳而获者多矣,几为酒囊饭袋之徒,一好清谈玄学,一好声色犬马,执其政而不理政,荼毒深远,祸害匪浅”。导致该风气形成的制度因素是
A.郡国并行制的异化B.三公九卿制的实施
C.八股取士制的创立D.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晋元帝司马睿既位之时,竟强拉着名士王导同登御座,王导推辞再四,晋元帝才作罢;晋成帝见了王导要行拜礼,给他写信要加上“惶恐言”三字;王导死,丧葬参见天子之礼。据此可知
A.儒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B.晋朝皇室对人才十分尊重
C.世家大族架空了东晋皇权D.东晋治下隐藏着重重矛盾
6 .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顺应社会发展变化,下令废除了延续近400年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适应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这一阶级关系的变化
②将官员选拔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有利于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
④自此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完全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11-13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注: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此处,宰相泛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特指某一官职。)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材料二   



                            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示意图
(注:图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余意峰《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的时空变迁规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1)运用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材料一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材料一观点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8 . 下表所示为两晋南北朝时直接入仕者不同成分的人数及比重。据表中信息判断,这一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类别寒门父祖无闻者南人北方士族
直接从政府入仕2(0.8%)9(3.7%)24(10.0%)206(85.5%)
直接从军府入仕6(3.4%)6(3.4%)26(14.7%)139(78.5%)
直接从大州上佐入仕1(5.3%)2(10.5%)4(21.0%)12(63.2%)
合计9(2.0%)17(3.9%)54(12.4%)357(81.7%)

A.才学B.门第家世C.品德D.考试成绩
2021-11-02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东晋时期,各个世家大族为了防止有义假冒士族纷纷修谱,这种以修谱来标榜郡望的风气,到隋唐时期仍然盛行。东晋士族修谱意在
A.维护和巩固士族的政治特权B.与庶族地主争夺权利
C.保证九品中正制的正常运行D.抬高世家大族的名望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统治,汉高祖刘邦首创察举制,至汉武帝时,察举制度基本上定型。察举制是指地方官吏经过考察,将能者、贤者举荐给朝廷,朝廷经过一定的方式考核任用或直.接任用。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即“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

——摘编自邓中平《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曹操死,曹丕称帝,用“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官吏。就是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士人,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与其父的“唯才是举”政策的精神是一致的。到了西晋,虽仍以此为选官制度,但在执行上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这一情况的出现,加速了士族制度的形成,也是西晋的政治迅速走向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察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及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