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稷下学宫”

20世纪以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稷下学宫”这个概念,部分专家考证,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稷下学宫”一词来自1944年郭沫若写的《庄子的批判》一书。结合文献和目前考古勘探发掘成果来看,多数学者认为齐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稷下学宫”。

下表为历史文献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

西汉《史记》“高门大屋”
西汉《盐铁论》“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极下先生千有余人。”
东汉《中论》“昔齐桓公田午(前374—前357在位)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
北宋《稷下赋》“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北宋《太平寰宇记》“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
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对“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进行说明。
2024-05-14更新 | 166次组卷 | 2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2 .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占卜制度、土地制度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A.文字是历史传承的唯一载体B.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C.甲骨文发现之前无信史可言D.甲骨文验证了史书有关记载
3 . 下面是某学生历史笔记的内容,它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汤建立,多次迁都,后来定于殷。
◆河南安阳出土大量甲骨文,证实文献中相关的部分历史记载。
◆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2023-11-1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
C.东晋节度使势力强大D.两晋时政治民主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一   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提出 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chan,削去,铲平),不得休息。”


(1)阅读材料一,概括战国中后期的主流思想是什么?这一主流思想的提出有何意义?

材料二   秦汉时期正是大一统理念完全定 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秦汉时期为“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 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   观点①: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脱身以后,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自囿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放下了元代曾接触的各种外来文化,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

——许倬云《万古江河》

观点②:晚明的大变局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而是有世界背景的,或者说是在世界潮流激荡下逐渐显现……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4)阅读材料四,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主张,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释。
(要求:若选择观点①请用明代政治经济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若选择观点②则请用明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6 .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国家)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控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1)从材料一中可以提炼出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评价秦王朝推行的这一制度。

材料四

出处

内容

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陈涉世家》秦二世时(陈胜等前往渔阳戍守途中)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②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徭律》秦始皇时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匀,赀(罚款)一盾;过旬,赀一甲。

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一座墓葬中,墓主人是一名叫喜的基层官员,以墨书秦隶写成,共有1000多枚,主体以秦律为主,还包含《编年纪》《语书》《为吏之道》《日书》等内容。
(2)基于上表信息,某研究者得出“司马迁的记载有违历史事实”的结论。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3)材料二中的①、②两则材料分别属于什么史料?其史料价值如何?
(4)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周之失,失之在制,秦之失,失之在政”,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秦之失,失之在政”的认识。
2023-01-08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何尊(如图)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自之义民”(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这有助于研究( )

                              西周何尊及铭文
①“中国”一词的起源 ②“中国”的地理起源
③西周的甲骨文艺术 ④西周的分封制度
A.①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④
2022-07-27更新 | 272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A.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传B.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的繁荣
C.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D.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2023-05-07更新 | 1526次组卷 | 22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史料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说明,西周的分封对象主要是
A.姬姓王族B.周天子姻亲C.战争功臣D.先帝后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