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予之。”

——汉·晁错《守边劝农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政府的边疆政策及其特点,并说明推行该政策的影响。

材料二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其数甚恶者,事类有十,故称“十恶”。然汉制九章。虽并湮灭,其“不道”“不敬”之目见存,原夫厥初,盖起诸汉。案梁、陈以往,略有其条。周、齐虽具十条之名,而无十恶之目。开皇创制,始备此科,酌于旧章,数存于十。大业有造,复更刊除,十条之内。唯存其八。自武德以来,仍遵开皇,无所损益”。

——《唐律疏议》

注:十恶:反逆(谋反及篡权行为)、火逆(毁坏皇家宗庙、陵寝及宫殿行为)、叛(背叛朝廷或国家)、降(投降敌伪)、恶逆(谋杀或殴打尊亲属)、不道(灭绝人道的残杀人行为)、不敬(偷盗皇家器物或祭祀用品以及过失危及皇帝安全)、不孝(不奉敬侍养尊长及违反服制行为)、不义(部下及百姓杀死郡县官吏或丈夫去世而妻子匿不举哀等行为)、内乱(亲属之间犯奸乱伦行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十恶”的具体内容角度分析政府推行该律令的目的,归纳《唐律疏议》的特点,并指出其在中国古代法治史上的地位
2024-06-0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将军事有关的地形分为“根本之地”和“起事之地”。纵览天下,在地形和物产方面,同时具备自保与自足双重优势的“根本之地”非关中莫属……秦国要完成统一天下之举,若紧靠自身的地理优势,只能做到守本,而起事则需要运用天下之势……秦统一天下,如同一道波澜壮阔的洪流席卷天下,关中的地理基础与人的谋略共同成就了这一千古伟业。

——摘自韩茂莉《大地中国》

材料二   西汉政府以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罪三年(公元前114年)推行“广关”政策。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下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通过这一举措,不仅函谷关东移,同时关中的东北界也由临晋关(即蒲津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至太行山一线。

——摘自韩茂莉《大地中国》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6大行政区,在西北、华东、中南、西南4大行政区建立军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北地区流散的较大股匪有470余股13万人。为稳定社会秩序,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人民有步骤地开展了斗争。195010月,西北局领导发动群众为前线增加生产,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1951年底,陕西、甘肃、西安等市都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除新疆外其他都代行省、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经过土改的陕、甘两省,有2714个乡农民代表会议代行了乡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各项举措巩固了人民民主的政权,推动了人民政府的各种工作。

——摘编自梁越兰等《习仲勋对建立和巩固西北人民民主政权的贡献》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战国时期秦国为经营“根本之地”推行的举措,并分析秦统一所利用的“天下之势”和采取的“人的谋略”。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行的“广关”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所采取的措施并分别简述其意义。
2024-06-0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据史料记载,唐代十万户以上的州、府仅有十多个、宋神宗元丰年间已增加至四十多个,宋徽宗崇宁年间更增至五十多个,北宋十万户以上的州,府增长主要得益于(     
A.经济结构的转变B.城市功能的转型C.传统农业的进步D.基层市场的涌现
2024-05-26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嘉庆年间记载了浙江衢州有关官府的告示,其内容如下:“西邑流民向多垦山种包谷,数年后土松,遇大水(则)涨没田亩沟圳,山亦荒废,危害甚巨。”该材料反应了(     
A.高产农作物种植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B.外来物种缓解了粮食供给不足现象
C.传统农作物无法满足民间对粮食需求D.过度垦荒造田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
2024-05-2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考古发现,稻米在仰韶晚期遗址中的数量明显增多(新街遗址出土802粒,庙底沟遗址出土648粒等),在新街遗址中还发现了稻旱混作的新兴农业生产模式。这表明(     
A.水稻是仰韶文化的主要栽培作物B.稻麦复种制已在中原地区普及
C.中原地区与周边区域的交流增强D.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2024-05-1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代留下的大量文字遗存及文物资料(如表为其中的一部分)中, “国家”一词频繁出现。这反映出(     
内容出处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 “诸君以为便,便国家。”《史记·高祖本纪》
(汉高祖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史记·高祖本纪》
……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国家与【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
A.社会发展改变思想观念B.国家一统利于文物保存
C.民本主张影响治国策略D.历史记载迎合儒学伦理
2024-05-14更新 | 452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7 . 明清以后,淮北农民大量向江南迁移,“游行各地,以待出雇”,他们希望凭自己的劳动以自存。以下关于他们将迁移目的地定为江南的分析中合理的是(     
A.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兴盛B.江南人口前往东南亚急需补充劳力
C.实力雄厚的晋商和徽商聚集D.商业发达的江南市镇放弃农业经营
2024-05-0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法律体系中专门设有犯罪为奴的《收律》,秦简《法律答问》中有多处涉及“收其妻、子”的规定。籍没的场合如此广泛,民众动辄犯禁,随时都有可能沦为官奴婢。汉文帝继位不久,就“尽除收帮相坐律令”。此后,很少再见到籍没罪犯全家的做法,但是“今农夫五口之家……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的现象日益严重,到了东汉,有人批评时政说:“夫奴婢虽贱,俱含五常,本帝王良民,而使编户小人为己役,哀穷失所,犹无告诉,岂不枉哉?”

——整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

材料二 (明朝隆庆年间)看得本县路冲地狭,民少商多,以十分为率,二分务农,尚有八分说牙。……每现年里甲,每里仅存二三贫户,有司所费不赀,里长指称,恣意重科,苦将贫民锁押,买完方行释放,只得卖儿䰞女,破产倾家。里甲萧条,十室九空。而富商大贾,坐享厚利。当道者惟见市肆之繁华,不知乡野之疾苦。   

——摘自《仪真县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文帝“尽除收帑相坐律令”所体现的治国思想,概括秦汉奴婢来源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经营方式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仪真县“民少商多”的成因。结合所学,列举清朝针对“里甲萧条”所采取的制度改革。
2024-04-12更新 | 19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金华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容斋续笔》载:“国朝故实,台、谏官元不相见。故赵清献公为御史,论陈恭公,而范蜀公以谏官与之争。……今两者合为一府,居同门,出同幕,与故事异。”这一制度变化(      )
A.有利于精简中央机构人员B.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导致了宋朝政治日益腐败D.适应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2024-04-12更新 | 308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金华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10 . 《唐会要·杂录》载:“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由此可知(      )
A.西域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直接管理B.边疆和内地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唐太宗为周边各民族共同的首领D.唐政府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设郡置县
2024-04-12更新 | 22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金华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