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延康元年二月,曹丕继承魏王、丞相位,制定九品官人法,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中的郡人充当中正,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中正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这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自隋九品中正用人流弊百出,改立科举制度……(一)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一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二)招考向全社会开放,原则上许平民或官员“投牒自举”报考;(三)地方与中央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命题统一,“以文取士”

——摘编自祖慧、龚延明《科举制定义再商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过程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1)阅读材料一,指出分封的对象,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度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材料二,归纳下两位思想家的共同观点
2021-11-1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伴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一词的含义也在日益丰富与扩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

——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材料二 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中国”的人民: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中国”的文化: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三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作为签约的一方,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朝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最初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元人“中国观"形成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历史意义。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演进中“中国”一词含义的理解。
2021-05-05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9十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三个基本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秦汉以来,选官制度的演变反映出官僚政治体制的日益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汉武帝建立孝廉察举。同时设立太学,为五经博士设弟子50人。孝廉察举体现了“以德取人”的鲜明意向,在实际察举中,汉廷对吏能十分重视。东汉时孝廉都要经过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被举至中央。顺帝时左雄改革察举制,使以举荐为主的察举制,开始向采用书面考试的科举制演化。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况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选官的途径和标准?概括东汉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
(3)材料三中卫瓘关于选官方面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据材料三说明卫瓘认为“复古乡举里选”的合理性?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秦汉以来选官制度的演变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6 .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结束了战国以来封建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疆域,东至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有效统治范围大大超出周代。

                                                                ——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尽管在旧的社会制度下各民族之间不可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但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1840年以来)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是如何扩大有效统治范围的。元代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采取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民族问题的认识。
2018-03-0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