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倡导的儒学不是先秦儒学简单地翻版或复兴,而是新的重建。从本质上说,董仲舒所提倡的儒学已基本背离了先秦儒学的人文方向而倒向神学。他企图通过对天有意、志、理、数的十大要素的规定,通过天人比附,抬高并神化世间君主(天子)的地位,以神权来加强王权;通过对天志、天道的揭示,以天志之崇阳而贱阴论证了人世的三纲秩序,并为儒家德治主张提供了顺天依据;以天道之五行为儒家的伦常和设官施政提供了行为定式和模型。

材料二   儒学经汉儒的重建而走向神学。汉以后,儒学式微而被玄学、佛学取代。至隋唐,随着佛学被中华文化所消化,儒学开始复兴。唐韩愈提出“道统”说,认为儒学是中华自古以来治世的唯一正道。宋代儒者,以重建道统为己任,重新确立孔子在中华文化中的正统地位,并以民间讲学的方式,传播和弘扬儒学,从而开辟了儒学的一个光辉时代,历史上一般称宋明儒学为新儒学。宋明儒学的重大贡献是复活并弘扬了先秦儒学的内圣成德之教,把孔孟的仁学或心性之学用发得博大精深,并以此形成了体系完备、内容充盈的理学和心学。晚明三大儒对儒家的事功之学有补益,并在政治理念方向有较大的突破。

——材料一、二均摘自陈红太《儒学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重建儒学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兴起的原因,概括晚明三大儒对儒家“补益”和“突破”的具体主张。
2024-04-0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1级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2 . 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总会刻上这个时代的烙印,人文环境、政治变革以及经济发展无不反映于其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楚辞中,奇美的想象创造了屈原美的人格。屈原希望在楚国实现他的“美政”理想,为此,他在服饰、行为、生活、环境、精神世界等各个方面都突出“奇美”二字。他在诗中写道:“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摘编自王纪人《大学语文基础》等

材料二:杜诗中辉煌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吏”、“三别”就反映了当时农村经过战争破坏的萧条衰败的景象。杜甫写战争灾难,不光是诅咒,他的思想感情非常复杂,对唐每一次正义战争的胜利,他都欣喜若狂。身处时代紧急转变的关头,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社会底层,跟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命运,“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有诗论家评价杜诗指出:“杜子美之于诗,实集众家之长,适当其时而已”。

——钱学《李白、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材料三昆山腔自《浣纱记》问世而崛起于戏曲舞台上以后,作家辈出,作品繁多,它们促使昆山腔的演出及流传达到了一个极盛的时期。从万历至清中叶,可以说是昆山腔剧种的黄金时代。颐和园在光绪年间重建时,与清漪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颐和园多了一座大戏楼。而标志着京剧成熟的演出规模和代表人物,都在大戏楼的建筑和大戏楼当时的演出活动中体现了出来。宫廷舞台之设计建造的科学和华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舞台。

——摘编自《京畿重地北京》《昆曲欣赏读本》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分析屈原的作品风格形成的政治与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杜诗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并指出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浣纱记》的作者,列举两部“黄金时代”的新剧目。概述《浣纱记》问世后至清初,昆山腔发展的过程。②指出颐和园内“大戏楼”的名称。概述京剧形成的特点及过程。
2024-04-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天略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政府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并特别规定“凡云南攒造黄册,除流官及土官驯熟府分依式攒造外,其土官用事边远顽野之处,里甲不拘定式,听从实编造”。这表明,明初云南(     
A.拥有一定的自治权B.赋役标准异于全国
C.受中央政权的重视D.基层管理较为混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形式多样的歌舞百戏很多是在继承前代基础上有所创新,表演形式多样。如以说唱为主要形式的口头表演艺术,像弹唱、小说、说话等;以叙述故事为侧重的表演活动,如百戏、杂剧、宫调等;还有以竞技为主的表演活动,如投壶、蹴鞠、相扑等。宋代歌舞百戏的演出地点分布较广,有大型综合表演场所—瓦舍勾栏,有供人休闲娱乐的茶坊、酒楼等,也有专门搭建的乐棚、彩楼,甚至有随机的露台、空地都成为歌舞百戏的演出地点。

——摘编自段淑心等《由娱乐方式变化看唐宋社会风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主题,并对其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024-03-22更新 | 260次组卷 | 75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2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以下是中国古代制度变迁简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汉代

唐代、宋代

清代学者沈家本的《沈寄筱遗书》,以《汉书》《后汉书》所载为例,称“三辅及令、守、长,皆有专杀之权”

唐高宗命人编纂的《唐律疏议》中载“刑宪之司,执行殊异。大理(寺)当其死坐,刑部处以流刑,一州断以徒年,一县将为杖罚”

宋代章如愚的《山堂考索后集》称“汉之用人,不分流品。视其才能勋绩,等而上之,无有限格”,薛宣出身书佐,魏相出身卒吏,最终晋升宰相

宋代学者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称宋代胥吏可根据政绩晋升为品官,但设有上限,如制度规定“吏职补官至从政郎(从八品)止”

A.唐代地方长官职权较汉代有所提高
B.汉代选官重门第,唐宋取士重才学
C.唐宋对官僚职权和升迁的规定更加细致严谨
D.私人笔记的可信度不高,不可凭此得出结论
2024-03-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百家学士呈现了浓厚的政治取向,其学说“务为治者也”。士人阶层及其文化传统的强大影响,使得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呈现为一种意识形态政治,与学术文化变迁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战国秦汉间的政治进展对应着各家学说的此起彼伏,堪称政治文化史上的奇观。秦以三晋法家指导政治,文吏成为秦王朝的主要行政承担者,儒生则惨遭“焚书坑儒”的打击。汉初以功臣及其子弟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以文法吏。即使武帝之后,儒家独尊,形成了“学者兼为官僚”的“士大夫政治”,文法吏仍高踞政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求变因素,集中于建构灵巧而有实效的治国之术。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变迁的重要表征就是对国家政治宏观架构的重新思考。晚清的这种政治思维的出现是对中国近代政治危机进行全方位思考的必然结果。一旦把近代中国的政治体系放进整个世界文明中去考察,就会发现国家的衰败在一定程度上乃是因制度的僵化而引发的。中国几千年来的帝国体制演化到近代,由于自身内部的机制趋于老化以及外力侵蚀,已难以应付制度败坏的困境,新的帝国在旧的废墟上重新建构的可能性几乎丧失殆尽。当传统的政治演化机制面临几乎不可克服的困境时,人们只能到旧制度以外的文化视野中去寻求破解的办法。

——摘编自梁波《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至秦汉时期政治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政治文化变迁的认识。
2024-03-19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8 . 春秋时期,一批士大夫意识到“天”“神”并不是因为人们的顶礼膜拜、奉献祭祀,而是基于“其君之德”来赐福或降祸的,并且“神不享受不是同族类人供奉的祭品,百姓不祭祀非本宗族的祖先”。据此可知,当时(     
A.士大夫推崇贤明君主制B.民众生活具有宗教色彩
C.分封秩序遭到严重破坏D.社会转型影响礼制观念
2024-03-15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金科大联考】 2021-2022学年高三6月质量检测历史(河北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自票拟制度形成以来,阁票由宦官呈皇帝,皇帝应亲览亲批于章疏下发,但极难有一个皇帝做到这一点。“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取决于内监之批红”。为此内阁必须与宦官结成某种相容的默契,在极端情况下则会形成宦官干脆自行票拟批答的局面。这反映出明代(     
A.政治运转出现失衡B.权力重心发生转移
C.皇权进一步被强化D.内阁丧失议政功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统计,宋太宗一朝,录取进士1500人,诸科4374人,特奏名(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268人,共计6142人。宋太宗在位21年,开科取士8次,平均每年取士292人有余。宋太宗此举(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简化了官员选拔的程序
C.酿成了因循保守的风气D.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