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2023-06-10更新 | 6940次组卷 | 39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2023-06-14更新 | 6467次组卷 | 54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2021-06-08更新 | 20971次组卷 | 16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2022-09-08更新 | 10442次组卷 | 94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
2023-07-17更新 | 4718次组卷 | 34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2021-06-13更新 | 11924次组卷 | 102卷引用:湖南省南县立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23·辽宁·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B.维护国家一统C.调整民族关系D.规范文书体例
2023-09-15更新 | 3298次组卷 | 30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2021-06-08更新 | 11943次组卷 | 9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3·辽宁·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2023-09-15更新 | 3617次组卷 | 30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育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