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200—3200年)遗址内共出土石器900余件(见下图),确认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业生产工具组合,基本上满足了从开荒、碎土起垄到中耕、收割的农耕生产需要。这一考古成果表明(       

A.原始农耕和畜牧业出现B.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高
C.农业在当时占重要地位D.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墨子·尚同上》提出:“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之以为三公……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这反映出墨子(     
A.意图构建分权体制B.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
C.借鉴儒法两家思想D.贤能治国的政治理想
3 .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5年利兰·斯坦福州长向当时的美国总统报告:“为了解决内华达山工程停滞的问题,我们雇用了一批中国工人,他们沉着而安静,非常勤劳,热爱和平,耐力也比其他民族强得多。这些华人的学习能力令人惊讶,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未来铁路建设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同年,美国政府决定建立和中国之间的海邮汽船服务事宜。1868年两国政府签订《中美续增条约》,推动大批华工来美国修筑铁路和开发西部。

——摘编自黄安年《沉默的华工和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材料二   下南洋的民众把当时中国的制陶、造纸、造船等技术带到南洋各个国家,同时还带去了栽种白菜、韭菜、荔枝、龙眼、肉桂等水果、蔬菜的技术。沿海地区下南洋的人,还给当地带去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观念、先进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先进的渔业生产方式等。人口迁入中形成了一种文化涵盖,在这种文化孕育的过程中也吸收当地文化的一些精髓。许多国家还产生了由华人组织的会馆,这种会馆实际上就是在大量华人中形成的一种民族意识,同样还有文化上的认同意识。

——摘编自陈秋沛《浅析晚清下南洋中华人对南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晚清华人“下南洋”的主要影响
2024-05-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明清时期,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商贾在致富后,大都踊跃输捐办理慈善公益事业。下图中第一座牌坊是清朝皇帝为表彰徽商济困扶贫、广行善举而立的位于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中的乐善好施坊。这反映出(       

A.皇帝重商思想形成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传统经济政策已废弃D.受传统主流思想影响
2024-05-1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考古学者在中国山东某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了上百座墓地。墓地大小不等,大墓中的随葬品一般有五六十件,其中一座大墓,除发现80多件精美的陶器外,还有制作精细的透雕或镶嵌玉石的骨器、象牙器和其他装饰品。而众多的小墓中一般只有一两件简陋的陶品。这反映了当时(       
A.渔猎采集的突出地位B.早期国家的雏形初现
C.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D.农业村落的社会分工
6 . 下图为中国古代的最高人口及最大耕地面积演变示意图。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的减少致使魏晋粮食产量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使隋唐粮食供应状况好转
C.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
D.高产作物的引入有效解决清代人地矛盾
2024-04-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图1、图2所示为出土于江西靖安的两件青铜器,据推断,其主人应为春秋晚期的徐国国君义楚。炉盘下方的铭文中出现了“令尹”(楚国官职)、“荆”(楚国别称)等词汇,字体秀丽,颇具长江流域古文字风格。对此认识最合理的是,徐国青铜器(     

A.严格遵循礼制B.广泛用于出口
C.做工相对粗糙D.呈现地方特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叶,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主要农具类型比较齐备,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如水转连磨在宋元两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南方的水碓既被用于运碓成米、转磨成面,还广泛被用于引水灌溉稻田。在畜力缺乏的地区,还出现了“代耕法”,以耕架代犁,“一人一手之力足敌二牛”。长江三角洲和岭南一带,蚕桑业特别发达。棉花的种植遍布天下。据称,松江200万亩耕地“大半植棉”。烟草自东南亚传入后,很快推广,至明末“北土亦多种之”。

材料二   据记载,嘉定城乡各地,“民间机杼之声相闻也”“昼夜纺织,公私诸费皆赖之”。在松嘉棉织区不仅有以织布为业的机户,也有专门从事棉布加工的轧花业与弹花业,还有专门从事棉布加工的浆染业和踹布业,以及棉布再制品行业,如松江的暑袜业……当时从事个体经营的手工业者,如铁匠、木匠、染匠、窑匠、石匠、弹花匠等,被称为“百工杂作”。此外,雇工大量出现。如万历年间,分散在苏州“机坊”和“染坊”里的织工和染工就各有数千人。景德镇的制瓷业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各地的矿工也随着民营矿业的发展,人数也日益增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天石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清时期,朱家角镇“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京省标客往来不绝,今为巨镇”。嘉善的干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甓埴繁兴,贸迁日夥”。江苏吴江的庉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这反映出当时(     
A.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B.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发展D.农业生产呈现衰退趋势
10 . 明代民间契约习惯不仅遍及财产关系领域、家庭关系领域、人身关系领域,而且在工商贸易领域以及民间社会管理领域都较为普遍。仅《中国历代契约粹编》中有记载的,就包括买卖契约、契尾、税票等357件,典当契约9件,租佃、佃仆文约26件等。这反映明朝(     
A.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商品交换关系比较发达
C.构建起近代化的金融体系D.民众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