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下图是一幅关于宗法制的漫画。上面的周天子听着悠扬的乐曲,下面的贵族却只能听单调的乐音。这主要说明西周王朝
A.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B.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C.嫡长子继承制原则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见如图)。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囊鼓风,“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使用(     
A.增强了抵御灾害的能力B.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
C.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D.实现了手工业动力的变革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2023-12-1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图1   宋代太湖平原产粮外运               图2   清代江浙棉桑分布
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
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D.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解体
2023-07-2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城,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内涵不断丰富。

材料一


   
                            战国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



梁中铭《只有血与肉做成的万里长城才能使敌人不能摧毁!》1933年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田汉《义勇军进行曲》1935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

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敌人逞豪强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潘孑农“七七事变”后创作于上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至秦朝,长城在修筑地域、目的方面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被赋予怎样的时代内涵并简要说明原因。
2024-01-1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西魏莫高窟壁画《上士登仙图》中出现了昆仑悬圃、羽人、方相氏以及四目四臂、赤身的印度恶神阿修罗王,其周围还环绕着雷、电、风、雨四神和朱雀、羽人等,显示出受楚、汉盛行的神仙方术等影响民风民俗。这说明当时(     
A.石窟艺术注重写实B.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C.政局黑暗民不聊生D.中外文化交流加深
7 .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田在耕后一定要劳(糖),“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耕而不劳,不如作暴”。嘉峪关新城魏晋五号墓中也出土了彩绘砖“耙田图”。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论证魏晋时期(     
A.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B.民众安居乐业的状态
C.南北经济交流的概况D.边疆农业的精耕细作
2024-01-0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临床实践中,李时珍发现以往的本草著作中存在着许多错误和混乱,于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全面、系统的本草著作。自1552年至1578年,李时珍前后花了26年时间,三易其稿,最终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编纂工作。全书共52卷,190多万字,收有药物1892种,方剂110960个,附有药物形态图1160幅。在编纂过程中,李时珍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药物学成就,并参考了800余种文献资料。同时,他还亲自进行调查、考察、研究,在所收入的药物中,有347种是他通过自己的搜集增补的。书中更是订正了许多前人记述的错讹。可以说,《本草纲目》倾注了李时珍毕生的心血,集中国传统医药之大成。

——摘编自全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科技”相关内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且与材料相关,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与西亚两河(流域)都以中原为发展核心。由此开展形成这两个地区的自足。而且逐步吸纳边陲的族群,实现了在疆域及人口两方面都继长增高的局面。这些都是两个地区出现大型图家过程的相似之处。但是,两个地区发展模式的根本差异,则在两河由地缘性的城邦共同体为凝聚的单元,两河城邦的出现颇基于经济的需求,组合为经由贸易获得资源及经由分配而共享资源的共同体,于是城邦始终有其独立自主的特性,不易融入更大的政治体制中,大型国家还必须依靠武力及中央权力维系国家的凝聚。西周的亲缘族群则经由婚姻与宗法,组织为不断扩张的网络,于是参加两周体制内的同姓与异姓族群遂易于交融凝聚。在信仰方面,两河地区各城邦的守护神不易摆脱个别族群的认同,因而不易演化为包含性强大的普世理念。西周则因为天命与天下的观念都超越任何单一族群的认同,可以发展为无所不容的普世秩序。但是,两河的古代文化因其经济共同体的背景,承认个人的财产观念及人际权利义务的约定关系,于是有了成文法典的出现;西周则以“礼”代表预设的人际伦理,以礼仪规范行为。

——摘编自许倬云《观世变:论中国文化的特质》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西周文明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文明的历史影响。
2023-07-16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O中学、九台区第一中学、公主岭市第一中学校、农安高级中学、榆树市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朝的相权可谓是由集体领导的,在这一集体领导体制下,至少有皇帝、中央政府和朝廷监督的代表三方共同构成一个集体权力机构……且这种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廷续,直至清代。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三



                 图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图2所示是哪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并说明这些政治制度本质上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政府组织的特点,并分析这一设计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3所示政府构架出现的直核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