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429 道试题
1 . 【明清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引进原产于新大陆的作物以后,如太湖周围的三吴地区,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地区,还需从外处调进粮食,这样就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在其生产发展中也都有类似情况。这样,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贫瘠的山区,以补救粮食生产的不足。全国作物生产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更重要是由于复种和间、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自然经济的基础,“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可谓混淆之极。婚姻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万历时吕坤指责礼教“严于妇人之守节,乃是“圣人之偏”。

——摘编自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今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汉初各诸侯国文士活跃,文化尚有地域差异,南方淮南一带长于辞赋,原本游说于诸侯国的文士汇聚长安,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以史学见称,他们共同造就了关中文化的辉煌。西汉学术文化的变迁反映了(     
A.国家统一安定B.中央集权加强C.思想文化繁荣D.官方垄断学术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民族是人们经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民族主义”是以一个民族为核心构建的忠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属同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欧洲,民众应该忠于国家这一点是无人知晓的。三个发展逐渐改变了忠诚这一尺度。一个发展是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另一个发展是若干国家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最后一个发展是西欧的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性质相同的、独立的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在19世纪后半叶,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下,民族主义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所呈现的“同一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特征。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形成华夏民族认同感和奠定现代中国疆域版图的历史时期。简析“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欧洲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呈现其近代的形式”的原因,分析19世纪后半叶欧洲民族主义“变得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对20世纪初国际形势产生的影响。
今日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考模拟历史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为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据表格可知,苏杭地区(     
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
占人口比例24%36%30%10%
A.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B.土地买卖现象异常严重
C.传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D.经济结构从量变到质变
6 . 北宋统一后,依照唐制分全国为十道,997年改全国为十五路(类似现在的省),后不断增加,直至二十六路。路之下,设有州、县,与州平级并存的有府、军、监等机构,在路、州还增设了“监司”、“通判”等职。北宋的做法(     
A.使得各级机构职责混乱B.践行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导致权力结构利弊并存D.加速了地方权力的失衡
7 . 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后,为获得在人口和文化上占优势的汉族认可,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加以继承之。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实质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B.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崇拜
C.为国家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D.彻底改变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如图为敦煌石窟中的一幅“供养人画像”。该石窟艺术(     

A.呈现出多元文化并行的风貌B.带有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倾向
C.反映出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向D.体现出艺术通俗化的发展趋势
7日内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9 . 根据已发现的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中的记载,商代官员职掌大致如表所示。据此可知,商代(     
官名职掌
小臣、臣正等宫内担任侍卫、处理杂务者
多卜、卜等管祭祀、占卜者
宗等管王室宗族者
多马、多射、多犬等管田猎、马政、武器征伐者
史、乍册等管文书档案记载等事务
宰、尹等管理庶民及奴隶者
A.构建起较系统的国家机构B.官僚考核制度日趋严密
C.国家上层建筑发生了变革D.残存有原始民主的遗风
7日内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10 . 《旧五代史·后晋·列传十三》记载:“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在这一压力下,宋朝统治者听取的建议是(     
A.“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B.“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D.“承旨诸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7日内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考模拟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