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5 道试题
1 .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雍正以前,只有康熙《天台县志》里有种植玉米的记载:“玉芦,俗呼广东粟”。嘉庆年间,“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即玉米)……棚厂满山相望”。“道光十三年,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从嘉庆至光绪年间,在于潜、昌化、分水、宣平等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的记载。玉米“但得薄土, 即可播种”,“足以济荒,而人富兼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第二条,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第四条,从现在起到 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第五条,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1116)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玉米在浙江传播的特点。结合所学,从饮食生活的角度,分析其传播所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的关于粮食问题的基本方针。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测试(五)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焕庸线”指的是“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的一条人口密度对比线,因为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研究者们发现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摘选自王世华《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等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围绕西人在华架建电报的较量

一、“持议甚坚”:西人的请设列强软硬兼施请设电报
二、“力为设法阻止”:清政府的因应恐有洋人私设铜线等事,谨遵照条约所属(嘱),随时查阻”;“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若至万不能禁时,惟有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一法”
三、“界限分明”:中西较量的结果经过严重对峙,双方皆让步,形成西人可在中国领海敷设海线、但线端不得上岸的格局。
四、余论:历史的另面与对待列强向一些领域扩张的态度大异其趣,面对咄咄逼人的请设电线之势,清政府并未示弱,而是针锋相对。长期担任电报局督办的盛宣怀称:“说者谓通商以来,能自保主权者,电事为最。”虽存溢美之处,但实属有因。

材料三   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说:“英国电报设于王家,商民欲通信者收其费,岁以所入济局用,往往致赢……昔普、法构兵,普人行军处遍设电线,而尽毁法人所设,遂以败法……盖兵贵神速,所谓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莫电线若矣……夫轮船、枪炮等物,中国仿行有年,损益犹或参半,电报则有益无损,何不一试之耶?”进一步考察其立论基础,其中“兵贵神速”语出《孙子》;“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语出《汉书》,皆为中国之历史智慧。一份1896年的报纸云:“乃近有匪徒造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此语传遍远近,乡愚皆信以为真。”

(1)有学者认为,明清商帮对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作用有限,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解释这一观点,并指出当今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
(2)根据材料二,列举清政府“力为设法阻止”的多种办法,解释“历史的另面”。
(3)阅读材料三,以郑观应论电报为例,说明读书人在寻找中国出路的过程中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并结合清末电报事业的发展,佐证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
2024-05-1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5月模拟考试历史学科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大夫(桑弘羊)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摘自汉朝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1567年(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每引征税有差,名曰引税。(东西洋每引税银三两……其后加增东西洋税银六两)。十七年中丞周案议,将东西洋贾舶题定额,数岁限船八十,有八给引如之,后经自变量有限,而愿贩者多,增到百一十引矣。其征税之规,有水饷、有陆饷、有加增饷。

——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指出各自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中后期明朝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并从世界潮流的角度简要评价明清海禁政策。
2024-04-1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浙江卷)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62次组卷 | 33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通过政治联姻维护统治利益、达到为其所用目的所采取的和平交往策略。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亲政策的产生是一种着眼于现实民族形势状况下的历史必然现象。唐王朝建立后,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基于稳定大一统政权的需要,统治者顺承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潮流,效仿吸收西汉、隋朝和亲经验,将和亲作为处理民族关系、定国安边的主要政策。

——张文玉《唐代和亲与民族关系建构》

材料二   

清朝疆域图(182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与少数民族采取和亲政策的原因。试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推行和亲政策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分别写出清朝设置的管辖西域和掌管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2024-04-1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材料二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这些制度和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体现了唐朝统治者的理念和气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

——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医学角度举一例说明隋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并用一句话概括唐朝的繁盛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的赋税制度”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实施产生的影响。
2024-04-09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清华附中嘉兴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学科综合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7 .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十分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即汉武帝)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彰)《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燥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引自(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汉初“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在治国思想、政策方面的表现,并概括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及重要影响。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到明代中期,在社会、思想与文化等各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大约从嘉庆朝开始,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以经济为中心的新兴城市大量出现,手工业、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新的市民阶层逐步扩大;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日益受到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新思想的挑战;随着民间的书院,讲会以及出版业的发展,文化前所未有地向世俗化的方向普及:中西文化也开始发生交流与碰撞。如此一系列新的社会和文化现象,都在这一时期涌现。早期启蒙思潮是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思想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期“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并对“阳明心学”进行简要的评价。
2024-04-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北朝至宋元1000多年的不断开凿修建,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隋唐时期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石窟数量多达1000余个,保存下来的有200多个,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石窟装饰纹样既保留了北朝时期敦煌本地图案和一些西域纹样图案的特点,又吸收中原地区石窟、陵墓雕饰、丝织物上的纹样特征,还吸取了中亚地区的一些纹样筑格。以花卉、禽兽等图案为代表,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色彩绚丽。

——摘编自关友惠《敦煌装饰图案》、高宇飞《人类敦煌:敦煌文化特色与形态》等

材料二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同时也对西方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最初学医,但后来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时,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归国后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支持和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不同而和、和实生物,从学理上看两者具备“相结合”后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良好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举,充分肯定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与人类社会诸层面的价值意义,结合新时代国内外现实条件与改革开放建设实践,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塑并筑牢中国历史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的蕴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升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国承彦主编《传统文化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鲁迅生涯规化的特征。结合所学,对其生涯规化进行评析。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其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要史实。
2024-04-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限时训练历史试题
9 . 秦皇汉武,彪炳史册,秦汉功业,影响深远。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2)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3)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干,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版图的概况以及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传承与革新的角度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发展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简要说明中西交通道路开辟的意义,并用一句话概括汉武帝上述系列举措的影响。
2024-04-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10 . 秦皇汉武,彪炳史册,秦汉功业,影响深远。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

材料二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2)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3)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的主要依据。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传承与革新的角度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发展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简要说明中西交通道路开辟的意义所在,并用一句话表述汉武帝系列举措的影响。
2024-04-02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清华附中嘉兴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学科综合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