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邺城地处中原,是汉魏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据古文献记载,西高穴大墓所处的邺西地区,曾存有大量的高规格的古代墓葬,因而西高穴大墓的现世格外引人注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高穴大墓

墓葬位置

西高穴大墓位于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该地西依太行,北邻漳河,南倚南陵,地势较高。西高穴村向东7公里为西门豹祠遗址,向东14.5公里为邺城遗址。东临安阳固岸北朝墓地,隔漳河向北为磁县北朝墓群。

墓葬形制和结构

墓葬未发现封土,且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墓室面积约380平方米,由两个主室、四个侧室等组成,呈中轴线左右大致对称的墓室布局,墓壁砌大型条砖,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

出土器物

该墓虽多次被盗,但仍出土了一批具有明显的汉魏特征的器物和画像石等遗物。有五铢钱、水晶珠、玉佩等异常精美装饰品及见于王侯大墓的车马器、石圭,还有刻铭石牌63块,其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铭文,刻铭的字体绝大多数是汉隶,字体规整,遒劲有力。

材料二   (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

——据魏晋陆机《吊魏武帝文》等

一些学者依据西高穴大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议。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就西高穴大墓与曹操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西汉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为敦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商胡到来和定居,又为这里带来了城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道学和其他外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大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绘塑的人物皆是丰盈润泽,健硕强壮;壁画内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转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画面用色多浓郁华丽,与早期的古朴沉稳恰成对比,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据杨宝玉《敦煌史话》

材料二   1900年5月,引起世界轰动的藏经洞被发现,部分当地官员认识到洞内文物价值,希望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甘肃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1907年后,西方国家派出的“深除队”先后进入敦煌,大量文物就此流散世界各地,一度造成“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1944年,国民政府在文化届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呼吁下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增加人员编制,扩大工作范围。1961年,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成为目前世界史最大的敦煌相关研究实体,经过学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局面。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和莫高窟在丝绸之路上再度放出光辉,世界学者络绎不绝,旅游者接踵于道。如今,人们正在领略着这份丰富绚烂的文化财富,整理研究,吸收运用。

——据樊锦诗、赵声良《灿烂敦煌》;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前期敦煌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以来影响敦煌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名为“明武略将军太仓卫付千户尚侯声远墓志铭”。周闻,本姓尚,字声远,太仓卫武官,生于安徽合肥,死后葬于太仓,曾连续参加了郑和船队第三至第七次下西洋,因出海有功由卫百户升任副千户。该墓志铭五十一厘米乘以五十一厘米见方,厚十一厘米,铭文正楷小字,全文28行,满行27字,共669字,记载了周闻的一生经历及勋业,特别提到了周闻五次下西洋活动的日期,即永乐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和宣德六年,其中永乐十九年载,“中道取回”。永乐二十二年尚有一次筹划中的远航,但因“仁庙(仁宗)诏停止之”而没有进行。

材料二   

长乐《天妃碑》全名为《天妃灵应之记》碑,又称《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俗称“郑和碑”。大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监李兴、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长乐以等候季风开洋,在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之后,镌嵌《天妃灵应之记》碑于南山宫殿中。碑以黑色页岩为料,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碑额书有小篆“天妃灵应之记”六字,其中二字残损。字框的上端及两侧阴镌线刻如意云气纹,顶端正中涌出一轮圆月,石碑正文四周镌刻着缠枝蕃莲花纹。正文楷书直下计31行,首行68字,全文共1177字,除9字磨损外,尚可完整辨识。碑文记述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公元1405年—1431年)间,三保太监郑和奉使统率远洋船队百余艘,以先进的航海技术七次下西洋的经历。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的史料价值的异同。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比较郑和航海与新航路开辟的不同。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均记载:唐强盛时,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包括波斯商人在内的胡商纷至沓来。他们将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宗教信仰、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带入中原,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然而,萨珊波斯帝国却江河日下,风雨飘摇,危在旦夕。面对阿拉伯人势不可挡的政治威胁与军事进攻,萨珊国王耶兹底格德三世曾三度“遣使朝贡”,向唐朝求援。终因路途遥远,唐太宗爱莫能助。642年,阿拉伯大军在奈哈万德彻底摧毁萨珊军,攻克泰西封。耶兹底格德三世逃往中亚,651年卒于木鹿,萨珊王朝遂亡。耶兹底格德三世之子卑路斯逃至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求救于唐朝。为了安抚流亡的波斯王子,同时也出于对西部疆域安全的考虑,661年,唐朝在锡斯坦的首府疾陵城(今阿富汗西南部的扎兰季)设波斯都督府,拜卑路斯为都督。按照《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四册的记述,“唐代波斯都督府所辖境域,仅波斯东部边地而已”。翌年,卑路斯被唐高宗封为波斯王。据《册府元龟》记载,卑路斯两度“遣使访朝”,向唐高宗“献方物”,并于673年亲自来华。由于不断遭到阿拉伯人的进攻,674年卑路斯等波斯贵族入唐避难,定居长安。萨珊波斯亡国后的百余年间,唐朝对流亡、寓居、滞留于大唐境内的波斯王室后裔礼遇有加、诚信亲善。有学者认为,在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可能就是已经融入中华文明的古波斯后裔。

——摘编自雷钰《丝绸之路见证下中国与波斯的友好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波斯友好交流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要进一步研究唐朝与波斯关系还需哪些方面的史料。
2024-05-2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一历史学习小组探究隋唐时期的佛教中国化问题,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史料一

史料二   洛阳龙门石窟之卢舍那大佛(始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四月)史料二开皇元年,高祖普召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佛像。

——《隋志》

史料三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1)指出材料中的三则史料对研究魏晋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摘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国水利工程共236处,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强。但若加上前期陇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

——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官,内朝的人员组成主要来自: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就是负责皇帝戴帽、穿衣、吃饭和洗澡的仆人。他们是可以出入禁中,伴随皇帝左右并随时参与政事讨论的读书人。他们在汉朝常冠以侍中、常侍头衔。尚书也如此,只不过他拥有了传递或下达最高权力的机会,而他们的原本卑微的身份和皇帝心腹的角色,让这个岗位越来越拥有了实权。

——摘编自劳干《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

材料二   明初的内阁成员,如大学士,本身是顾问的身份,品级也大致在五品,不拥有实权,也不是常设法定机构。但是,因为他们更接近皇帝,最终成为拥有实权的机构,到了张居正时代,内阁首辅大臣权倾一时。清朝的南书房(后来的军机处)起初也是康熙为与翰林研讨学问而设,后康熙帝为了加强自己权力,这些人在陪皇帝作诗写字以外,也秉承皇帝的意旨拟写谕旨、发布命令,雍正皇帝时逐渐成为以皇帝为中心的真正的参与决策机构。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明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时期的内朝组成人员的身份,并分析内朝建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内阁、军机处在职权上的相似之处。
2024-04-1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赞扬中国君主的道德,他在转述雍正皇帝关于各地处理重罪案件,必须呈送皇帝御览,否则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的谕令时,发表了如下议论:“颁布这一敕令的理由有二。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 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跟他们一道在北京生活,浸润在他们的文雅风尚和温和法律的气氛中,却比在果阿宗教裁判所陷身囹圄,最后穿着涂满硫磺、画着魔鬼的罪衣出狱,丧命在火刑架上,更妙得多”。对中国文明的高度赞美和对中国开明君主社会的向往使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他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法律、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风俗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他指出“由于它(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和不明白什么是宽大、容忍的缺点。孟德斯鸠认真研究朱子学中的世界观、宇宙生成论及政治理论。在中国理学家所推崇的理性观中,孟德斯鸠看到的不是传教士所抨击的无神论,而是宋儒的法治的政治主张。他“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传世之作《论法的精神》的第一章,就开篇明义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人也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也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他指出正因为没有“法”的精神,中国“在开国初的那三四个君主以后,继任的君主就成为腐化、奢侈、怠惰、淫逸的俘虏”;“人们曾经想让法律与专制主义并行,可是任何事情一旦与专制主义联系起来,就丧失了自身的力量。”

——摘编自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各有何发展变化,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并概括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的目的。
2024-04-06更新 | 65次组卷 | 12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方物”本指某个地方的特产,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词意有所延伸,与我们所说的物品相近。在古代东亚话语体系中,“方物”又与“贡献”这一古代东亚政治制度密切相连。方物虽然是静态的,但蕴含在方物中的象征意义却是动态的。迫切想要汲取和模仿中华文明的日本与站在世界文明顶端的唐朝方物交流非常频繁。

唐朝与日本方物交往概况

时间

唐朝传入日本方物名称及数量

日本传入唐朝方物

名称及数量

665年

表函

735年

弘文馆之画像、唐礼一百三十卷、太衍历经一卷、太衍历立成十二卷、侧影铁尺一枚、铜律管一部、铁如方响、写律管声十二条、乐书要绿十卷、弦堰漆角弓一张、马上饮水漆角弓一张、露面漆四节角弓。

769年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770年

唐国消息、藤原朝臣清河等书

835年

锦甲一百领、胄一百口、袴四百腰

847年

金刚般若五干卷、转经(为宽门大神转一干卷、二十九日午前为住吉大神转伍佰卷、午后为香椎名神转五百卷;十二月一日午前为筑前名神转五百卷、午后为松浦少贰(藤原广嗣)灵转五百卷;二日为香春名神转一千卷;三日为八幡菩萨转一千卷),日本国首传禅宗记、圆载之表状。

绢八十疋、绵二百屯、冬衣、生料米十硕、衣粮、金币

894年

牒、中瓘(日本僧人)消息表状、沙金一百五十小两

——徐亚丽《从方物交往看唐朝的中日交流》

(1)据材料概括唐朝传入日本方物的类别。
(2)据材料分析两国方物交流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与日本方物交流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行伍出身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后,毅然革除武将所凭恃的政治资本,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一系列政治变革,将国家治理方式由武转文,以至于“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为了以本朝文人官僚取代前朝旧臣,将科举取士规模空前扩大,士大夫势力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与皇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官僚集团,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据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等

材料二   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但是,宋代没有贵族,皇室和后族基本上都不参与政治,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的。文官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是,就宋代整体而言,并不是效率很好的政府。整个宋代有那么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是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政治家。政府内部党争不断,许多贤达之士就在党争之中冲销了彼此的贡献,甚至于因此而牺牲了。宋代并没有管制思想,也没有官方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的自由竞争,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效率并不很高”进行合理解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