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 道试题
1 . 如图为汉代山东武梁祠画像石中的孝行图“曾子故事”,画面左侧为曾子面向右方而跪,画面右侧是曾母坐在织机之前。左上角为榜题,“曾子质孝,以通神明,贯(感)神祇,著号来方,后世凯式,(以正)抚纲”;“谗(言)三至,慈母投杼”。汉代墓葬孝行图像盛行体现了(     

A.宗法制度得到加强B.儒学伦理影响扩大
C.官员选拔范围变化D.礼法结合观念盛行
7日内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年份

口数

出处

157年(桓帝永寿三年)约5600万

《晋书·地理志》

280年(武帝太康元年)约1600万

《晋书·地理志》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约2900万《隋书·李德林传》等
609年(杨帝大业五年)约4600万

《隋书·地理志》

705年(中宗神龙元年)约3700万

《通典·食货》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约5300万

《通典·食货》

760年(肃宗乾元三年)约1700万

《通典·食货》

820年(宪宗元和十五年)约1600万

《旧唐书·穆宗纪》

材料二:(东汉末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东汉末至西晋初人口变化的原因;并据此辨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释8世纪中央政权直接控制人口数量的变化。
2024-06-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齐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东晋、南朝时期为统帅北来流民,沿用北方地名设立的郡县被称为侨郡、侨县。如在京口境内侨立南徐州和南兖州、广陵界内侨立南青州和南豫州。侨人不列入当地户籍册,以别土著。实行土断前,侨人不负担赋役。该政策的实施(     
A.引发了西北少数民族内迁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开发
2024-06-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齐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汉初,刘邦允许诸侯王“自置吏,得赋敛”,仿照汉廷建立宫室、官僚机构。汉景帝时“令诸侯王不得治民,令内史主治民。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大夫、渴者、郎诸官长承皆损其员。“到成帝绥和元年省王国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强化君主专制权力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2024-06-0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齐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服妖”被视为一种“妖风”“妖象”,是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这一现象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社会风气败坏B.古代礼崩乐坏C.民族交流交融D.门第观念加强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维视角下大一统国家构建

材料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列传》

材料二:大一统理念以推进国家整合为中心,至少包含四个维度。第一,疆域一统,这是大一统的空间维度。疆域一统则可带来长久和平,这一价值理念赋予统一战争以充分的道德和政治正当性。第二,政治一统,这是大一统的结构维度。政府拥有高度政治自主性,以一体化权力直接统治所有国民。第三,文教一统。儒家文教对国家整合发挥了多重支持性功能,培养后备官员,教育人民忠君爱国,认同权威,认同国家等。第四,古今一统,这是大一统的时间维度。政权的正统性主要体现为传承文明、又矫正前朝之失的自觉性,历史正当性是最大的政治正当性。

——摘编姚中秋《以国家整合为中心的大一统理念》

运用材料一中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4-05-2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民族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一现象(     
A.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目标B.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
C.彻底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D.完成了民族融合历史进程
8 . 如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政治经济重心转移
C.汉匈经济文化交流D.政府重视经略边疆
2024-05-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成为为伟大历史学家的理由。

材料二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於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三   张骞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梁启超

张骞使中国种族第一次知道中原以外还有广大的西方世界,从而开辟中国史上政治和经济之新时代。

——翦伯赞

(2)指出如图汉代开通的路上丝绸之路西线的路线(北线、中线、南线)和A代表的城市(河西四郡之一)。
材料二中,司马迁认为张骞出使西域“不得要领”和“然张骞凿空”矛盾吗?请结合材料三作出解释说明。
2024-05-1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明代王阳明的《答罗整庵少宰书》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李贽《焚书》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反映了王阳明和李贽(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C.从圣贤经书权威中解放思想D.批判君主专制思想
2024-05-1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