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资治通鉴》中的这段描述反映出本质的问题是(     
A.秦国欲打破东方六国的联盟B.秦欲统与齐国平分天下
C.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D.分封制遭到破坏
2 . 从下图中,我们能获得的最准确历史信息是
A.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B.西周晚期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关系紧张
C.春秋时期大国争霸造成分封制不断衰落
D.战国时期诸侯征战造成统一趋势逐步形成
2021-09-01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结论
A鲁国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
B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世俗生活的享受和乐趣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理论指导
C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D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导致当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A.AB.BC.CD.D
2021-05-09更新 | 25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年北京高考真题历史变式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497年,孔子带着自己的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奔卫国。卫国大夫莲伯玉,以贤德闻名于诸侯,孔子与他相交甚厚。卫国人子夏、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们在卫国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称扬,使孔子在卫国的知名度不亚于在鲁国。孔子弟子子路还试图和卫灵公建立联系,使孔子得到重用。

后来孔子又到过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但均未得到重用。虽然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可孔子依然自信极坚,毫不动摇。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公元前484年,在外颠沛流离十四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和文献整理等工作方面。

——摘编自李甫云《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周游列国先奔卫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周游列国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时期,晋献公吸取“曲沃武公代晋”的教训,不但未按西周旧制封本家桓叔、庄伯之后为执政大臣,反而杀了他们。这说明晋国
A.放弃贵族政治传统B.宗法制已逐渐瓦解
C.君主集权意识提高D.开始探索官僚政治
2021-08-25更新 | 186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新课标)
6 . 《韩非子》说车匠希望人富贵,棺匠希望人死亡;又说工匠造恶劣器械,骗农民的钱。荀子想禁止工匠在家制造器具。这说明了(  )
A.工匠可以出卖制造品B.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非常发达
C.市场假货泛滥D.韩非子和荀子主张手工业收归官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