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55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山东青岛·期中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孔子眼中的“仁人君子”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自林存光《孔子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孔子构建的“仁人君子”形象进行合理解释。
2023-12-04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局属学校、青西、胶州等地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
3 . 孔子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墨子本人就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认为“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这种差别主要是基于两者(     
A.人生经历的迥异B.阶级立场的不同
C.劳动观念的分歧D.所处时代的差异
4 . 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中国文明高度发展,交相辉映。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文明成果是(       
A.《十二铜表法》《史记》B.《荷马史诗》《论语》
C.《万民法》《道德经》D.《荷马史诗》   《世说新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为诸子百家关系图。该图反映出(     

A.法家思想源于儒家思想B.儒家思想居于核心地位
C.诸子百家思想日益趋同D.诸子思想各异相互影响
6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韩非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2022-11-28更新 | 665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青岛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021-06-13更新 | 16571次组卷 | 129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变社会动乱为“社会和谐”,贯穿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始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张出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 ,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指出材料中各学派围绕“社会和谐”提出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思想争鸣局面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0 .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两者思想都
A.主张无为而治B.倡导战胜自然C.蕴含和谐理念D.提出仁者爱人
2021-01-26更新 | 1055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