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在讲学的同时,其与弟子们一起收集和编纂上古时代的文献典籍,不仅使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学者,也才有诸如《诗经》《易经》《尚书》《礼记》等经典佳作的问世。这反映出古代教育(     
A.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B.推动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C.具有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功能D.以私学教育为主要教学形式
2 . 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墨子强调“万事莫贵于义”,“夫义,天下之大器也”;孟子指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三人强调“义”都旨在(     
A.追求政治重建B.强调以法治国
C.宣扬为政以德D.主张仁义并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
2023-06-10更新 | 9401次组卷 | 6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殷周以来的仪礼,是从家庭的祭祀祖先、和睦亲族的仪式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扩大,有了祭天、祭山川等祭祀活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此举旨在(     
A.整顿社会的秩序B.把仪礼上升到国家制度的层面
C.培养循礼的习惯D.使伦理纲常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孔子认为:“夫政者,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据此可知,孔子(     
A.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
C.宣扬君臣平等的民主思想D.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深怀忧虑
2023-05-22更新 | 443次组卷 | 8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他提出“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下观点与他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兼爱”、“非攻”B.“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春秋时期孔子言论是后世研究其思想的重要依据。
孔子言论摘录表
孔子言论文献出处
孔子素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德”,力主“泛爱众”“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雍也》
《论语·尧曰》
鲁衷公问为政,孔子对以“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孔子家语·贤君》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孔子主张“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孔子(     
A.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主张平均主义B.将富民视为治国安邦的目的
C.倡导为政者减轻广大民众的负担D.规劝为政者应加强教化民众
2023-05-04更新 | 636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3届高三4月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8 . 儒家学派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通‘叛’)矣夫”;道家学派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对礼的不同认识表明两派(     
A.所处阶级立场不同B.学术观点迥异
C.目的上具有相通性D.思想主张趋同
9 . 轴心时代的先哲提出了深刻的思想命题。春秋末期的左丘明言“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又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两者均(     
A.主张“和而不同”B.倡导“崇德尚贤”
C.崇尚“道法自然”D.重视“以人为本”
10 .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事项,祭祀典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的祭祀有祭天地、祭圣贤、祭先祖等。下表所示为有关中国祭祀活动的图片及介绍。   

图片介绍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中国古代有“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园丘”的制度,被后来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所奉行,祭天成为统治者的专有权力
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黄帝被称为中华人文初祖,清明节祭祀黄帝包含着华夏儿女报本返始、慎终追远和民族认同的深刻意涵
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产生于周代,在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倡导 下逐渐普及化。明清社会宗族及宗祠在凝集社会力量、维持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取表中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