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传说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

派别及典籍观点
儒家

——《大戴礼记·五帝德》

孔子曰:“黄帝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
法家

——《商君书·策》

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刑罚),外用甲兵,故时变也。

材料二   汉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黄帝为主支谱系的文化认同。《史记》将《五帝本纪》作为中国历史之开篇,又以黄帝为五帝之首。据《史记》记载,黄帝的后人有两大分支:一是黄帝→昌意+颛顼(舜、禹);二是黄帝→玄嚣→嬌极→帝喾(尧、商、周)。在汉代,不仅尧、舜、禹、商、周为黄帝后裔,就连楚、越、匈奴也被《史记》纳入黄帝谱系。如“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以黄帝为始祖的姓氏谱系,固然有以血缘为纽带的色彩,但实质上属于文化内聚。汉高祖称帝前,曾公开祭拜黄帝。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与黄帝总是精神相通、血脉相连的,对于黄帝的文化认同也成为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源泉。

——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民族认同》等

材料三   19374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

国民党《祭黄帝陵文》共产党《祭黄帝陵文》(毛泽东)
……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矩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夷永判…………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根据材料一、比较儒家和法家笔下黄帝形象的异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状况,说明异同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以来黄帝文化认同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对比国共两党的祭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共同祭拜黄帝的作用。
2 . 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据此可知该学派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7日内更新 | 20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方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孔子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再到以商鞅和韩非主张的法治思想,再后来演变为汉武帝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同时并重的思想。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施“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策略就是在古代治国思想基础上加以借鉴和提炼而成的。

——摘编自李丹《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在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在统治机制的调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历代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民生联系民心,民心则关乎国运,治政之要在于固本安民。养民、恤民、患民、利民、富民等民生政策在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政者因此需要将满足民众生活所需作为第一要务。统治者无论是重民、爱民,还是恤民、保民,作为民都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民本”思想主张“民为邦本”“立君为民”,但“民”居于社会下层,又被称为“庶民”“黎民”“草民”,处于与“君”相对的被统治者地位。

——摘编自杨艳秋《“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本”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7日内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河池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适应性模拟测试 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礼记·哀公问》引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谈。哀公问:应该怎样“为政”呢?孔子回答道:夫妇有别,父子相亲,君臣相敬,这三件事做好了,所有的其他事情也就跟着做好了。可见,在儒家看来,“为政”需要(     
A.维护伦理秩序B.实行“仁政”C.重视教化百姓D.遵守“三纲”
2024-04-23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押题(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是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的部分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反映出先秦时期(       
思想家思想主张
老子提出“以道莅天下……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以道治国,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荀子主张“仁政”,实现“其耕者乐田,其战士安难,其百姓好法,其卿相调议”
韩非子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A.百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C.士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D.士阶层垄断了思想文化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孔子主张以仁为核心,人君修身治世,人臣尊君尽忠;荀子则倡导以“礼法”为核心,臣民都只能以君为规范,将“尊君”“忠君”极端化。从孔子到荀子,儒家思想的这种变化(     
A.迎合了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B.意在强化儒学的主流地位
C.反映了儒家与法家思想分歧D.脱离了孔子仁礼思想内核
2024-04-16更新 | 29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7 .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春秋时期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孔子、墨子、孟子等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编自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在科举制度创立之前,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早在西周时,中国实行世卿世禄制度。肇始于战国,全面实行于秦朝的举贤制,到了汉朝则完全成熟,形成了察举制。到东汉末年,察举制已经不能保障所选人才的素质,基本上丧失了为朝廷选举高素质人才的功能。东汉形成的世族是一个重要力量,尽管曹操主张“唯才是举”,但也还主要是从世族大姓里选拔,出现了“九品中正制”这种带有明显妥协的选举制度。到了南北朝,它几乎进入衰亡期,很难发挥选举称职官员的作用,同时在南北朝社会内部正孕育一个崭新的选举制度——科举制度。此后科举制绵延古今1300年,为隋唐以来的中国封建统治集团提供了具有高度儒学文化素养、娴熟语言应用能力的各级行政官员。有人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也曾产生重大国际影响,影响到中国的邻国日本、朝鲜、越南等。

——摘编自董俊峰《科举考试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三:积蓄全部用于兴教办学、扶贫济困的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圆了多少贫困山区女孩的大学梦;重庆玉河村村民蒋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作战,荣立一等功,复员还乡隐于乡野劳作36载,举债带领村民修通致富路,带头发展特色农业;投身中医33年、救治患者无数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忠德,一次次站在抗击疫情最前线……这些全国道德模范如星光般耀眼,却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来自农民、工人、学生、教师、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等各个群体。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诚实守信,或敬业奉献,或孝老爱亲,在平凡中迸发崇高的道德风尚。他们润物无声,感染着周围越来越多人见贤思齐。无数平凡的英雄,用数不尽的凡人善举,让人们感受到新时代的温度,从中获取前行的力量。

——摘编自“光明网”《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孔子有关“崇德”的思想主张,并分析该时期孔子等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的社会环境。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度影响古代越南的史实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最早传入欧洲的发明。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再列举至少两位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并分析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示范作用的意义。
2024-04-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高考原创模拟历史卷
8 .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

材料一   《论语·子路》中记载,楚国有“直躬者”(坦白直率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了自己的父亲。孔子不赞同“直躬者”的做法,他认为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韩非子五蠹》也记载了楚国“直躬”告自己的父亲偷羊的事,处理此案的楚国令尹(掌握军政大权的高级官员)认为“直躬”此举不孝,便定了他死罪。韩非子则认为“直躬”虽然是“父之暴子”,但却是“君之直臣”,令尹这样处理此事,楚国就没有人敢告发坏人坏事了,对君主而言,这不是“社稷之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令尹和韩非子对于儿子告发自己父亲这件事的看法,并指出他们看待此事的出发点。

材料二《唐律疏议》“名例篇”规定:同居相为隐,即亲属犯罪可以相互容隐,而容隐制度适用的主体中有一类人是“大功以上亲”(“大功”是中国古代礼制“五服”制度中的一级),即包括父母、祖父母等在内的血缘比较近的亲属。“斗讼篇”规定:告祖父母、父母者处以绞刑。父为子天,儿子可以为父亲隐瞒,如果父亲有过失,儿子应该恭恭敬敬地劝谏,尽到孝道,不让父亲身陷囹圄,“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同时还规定,以上两条法律都不适用于长辈有谋反(危害社稷)、大逆(毁坏宗庙、陵寝、宫阙)、谋叛(背叛国家)等罪的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唐律疏议》的上述规定。
2024-04-0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9 . 儒家与墨家的言论(节选)

言论

出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

上表体现出儒墨两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A.用忠君理念推进国家治理B.借兼爱思想减少各国争端
C.以道德自律促进社会和谐D.因社会动荡同情平民阶层
2024-03-30更新 | 226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孔子认为统治者不仅要怀德,而且要怀刑,并高度赞扬郑国政治家子产“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治绩。据此可知,孔子认为国家治理应(     
A.隆礼重法B.为政以德C.外儒内法D.德法兼行
2024-03-27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