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韩非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2022-11-28更新 | 665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没有认识到儒学的价值,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

——《天下第一庙》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四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价值观。
(2)材料二中秦始皇“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4)材料四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是怎样实施的?
2022-11-0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新时代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某学者认为,“仁爱”是孔子公共性思想的核心,“仁”既是个体内心存有,同时也是个体在公共交往,政治活动中所需要贯彻到底的原则。孔子希望怀有“仁”德的圣贤、君子,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品德,努力实现社会大同团结和个体自适其性的公共生活理想。可见,孔子的公共性思想(     
A.意在强化儒学的主流地位B.着眼于社会关系的和谐
C.实现了功名与道德的结合D.提倡无差别无等级的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2022-10-25更新 | 223次组卷 | 73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5 . 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提倡“道法自然”;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二者都(     
A.不满礼崩乐坏的现状B.积极维护君主统治
C.主张思想上百家争鸣D.探究国家治理方式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宪问》:“一匡天下”

《墨子》:“一同天下”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服从”

材料二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三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国,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中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2022-10-17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篱草,草上之风必偃”,他认为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施“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风,最终丧失政权。这体观了孔子(     
A.“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B.“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C.“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D.“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022-10-15更新 | 363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老子认为,人应效法道(自然)而生活,如果人人都能“谦下不争”,社会才能稳定。该主张(     
A.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B.意在培养大的道德素养
C.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D.体现了广大民众的愿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来拜见孔子的人,带着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他就没有不教诲的,这一做法(     
A.导致社会等级差别逐渐消失B.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C.瓦解了西周的宗法礼乐制度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传统上,东周被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在这两个阶段中,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社会的流动性起先使贵族间的等级不容易保持,继之则连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生产增加,钢钱开始流行,教育普及。迄至东周末叶,以平民出身的学者也周游列国,说辩于诸侯之间,而尤其是进入战国这一段历史上号称“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政治哲学兴起,既富有内容,又多品目,兹后2000年的中国历史中再也无此精到之处。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教育等方面说明“百家争鸣”兴起的背景。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