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孔子创立的儒学重视伦理道德,对后世的家规乡约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三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历代许多家规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三,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018-11-12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睢宁县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选修)试卷

2 . 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以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

材料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五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闻,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材料一两位东西方先哲为建设理想社会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关系的认识有何明显缺陷?

(2)根据材料二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和五谈谈与古代先哲和孙中山相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有何显著不同?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的认识。

2018-06-0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新疆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主要奖励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各国政要和专家。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级别的国际奖项。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的原因。

2018-02-2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二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练习

4 . 时世造英雄,英雄影响时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请回答:

(1)概述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2)以嬴政亡秦、太宗兴唐的史实说明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2018-02-2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四课时训练: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

材料二孔子针对同一问题让学生子张和子夏采用不同的应对方法。对此,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头,子夏显得不及。”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提炼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主要观点。

(3)孔子的中庸思想目前有无现实意义?结合事实说明。

2018-02-2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四课时训练:第二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材料二他(亚里士多德)的卓越贡献主要是开创了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试图找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8-02-2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四课时训练:第二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国学网

材料二子赞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用其道则出身行道,一往无前;不用其道则退身守道,传之后世。

——《孔子的出世与释迦的入世》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孔子“弟子弥众”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孔子由从政向从教转变体现了怎样的道德修养和处世技巧。从政与从教育何联系?

2018-02-2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四课时训练:第二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诞生于古代世界的两个文化高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希腊古典文化时期,三位哲人是东西方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自然、社会、人文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于为政,焉用杀?子敬善而民善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

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取责和地位也不同。神用金于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材料三

假如公正是少数人的意愿,就会出现暴君,假如公正是以数目取胜的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就会行施不公,没收少数富人的财产……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不无及。

——《亚里士多德全集》

(1)依据材料分别概括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2)为了传播他们的思想,他们采取的共同方式是什么?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018-01-2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

(1)古代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具体的主张?

(2)试举一例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并分析这一相对和谐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3)上述分析中,你认为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具备哪些因素?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土地若归少数富人者之所有,则可以地价及所有权之故,而妨碍公共之建设,平民将永无立锥之地矣。苟土地及大经营皆归国有,则其所得,仍可为人民之公有。盖国家之设施,利益所及,仍为国民福利,非如少数人之垄断,徒增长私人之经济,而贫民之苦日甚也。

——孙中山《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位东西方先哲,就建设和谐社会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2)依据材料二回答唐太宗关注民本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其出发点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担忧?为此他提出了什么设想?谈谈你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认识?
2016-11-18更新 | 7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