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7 道试题
1 . 《论语·先进篇》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由此可知,孔子(     
A.旨在维护天道权威B.反对举行祭祀仪式
C.思想具有人文色彩D.重在维护纲常秩序
2023-08-29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遍过·高中历史(选必3)课时学习区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 .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老子追求返璞归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韩非子强调“法”“术”“势”。上述思想(     
A.是社会转型的反映B.均得到不同诸侯国重视
C.具有明显人文精神D.发展成为传统主流思想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思想”中关于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天下的思想,不过是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从先秦时代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而构成“天下”的主体民族——“华夏”自身,就是在“中国”从部落联合体社会向初期国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由众多的部族和民族通过“中原化”“华夏化”而共同形成的。

——[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体育活动中强调思想以礼、义、仁为核心,在六艺之教中强调礼乐的教育,强调文武并重,在孔子思想中,仁、武二者并行不悖,武是行仁的前提,仁是行武的归宿……孔子对射礼推崇备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曾对围观射礼的民众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内,尊老爱幼和好学上进者可以就坐。

——据薛文传《从先秦时期体育思想史演进视角看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华夏”的认识。结合所学,概述先秦时代“华夏”的形成和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六艺”中的体育项目,并概括儒家体育思想的特点。
2023-08-19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复习通史版-阶段检测卷(一)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仲尼曰:‘始作俑(随葬的木偶人)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这一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以人为本B.以德治民C.克己复礼D.敬天爱人
5 .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在讲学的同时,其与弟子们一起收集和编纂上古时代的文献典籍,不仅使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学者,也才有诸如《诗经》《易经》《尚书》《礼记》等经典佳作的问世。这反映出古代教育(     
A.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B.推动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C.具有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功能D.以私学教育为主要教学形式
6 . 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墨子强调“万事莫贵于义”,“夫义,天下之大器也”;孟子指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三人强调“义”都旨在(     
A.追求政治重建B.强调以法治国
C.宣扬为政以德D.主张仁义并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抱朴子·诘鲍篇》:“囊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空泛而无束缚),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紫(牵绊)无辱。”与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的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8 . 孔子重视仁德在治国中的作用,曾说“子为政,延用条?子欲善,而民善矣”;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两者对仁王之治的认识反映了(     
A.儒道思想趋同B.政治理念的相通性
C.社会秩序混乱D.阶级立场的差异性
2023-07-18更新 | 142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顺从道的关键在于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下列言论中,能够体现该学派思想的是(     
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B.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C.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

材料二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城邦以正义 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为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