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墨子批评当时的不良社会风时说:“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大卜之大害也。”韩非子认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大,一者顺则天下治,二者逆则天下乱。”可见,两人都(     
A.得到统治者的支持B.吸收儒学三纲五常理论
C.强调社会伦理秩序D.主张重建西周礼乐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乃至宇宙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D.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
2023-06-23更新 | 241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荀子认为如果“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了矣”,就会“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故令不烦而俗美”。《韩非子·难三》指出“明主之道,赏必出平公利。赏普向轨……重罚者必有恶名”。两者的思想主张意在强调(     
A.道德自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B.统治者对实现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影响
C.礼法结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D.血缘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政治工具
4 .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 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对人、事、社会和自然进行广泛的探索。这反映出当时思想家(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已经冲破封建迷信的束缚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关注重点由天命转向现实世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春秋时期,王室秘藏的书籍散入民间并进入流通领域。各诸侯国也设立了诸如稷下学宫之类的藏书所,集中了大量私人藏书、延揽天下贤士在此共同切磋,许多经典著作都在这里问世。上述现象反映出(     
A.诸子百家思想走向融合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深化
C.政治变动推动学术活跃D.统一成为了士人的共识
2023-04-29更新 | 273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2023-04-17更新 | 343次组卷 | 4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创新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孔子重视礼,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庄子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两者对礼的认识反映了(     
A.阶级立场的不同B.统治阶级的要求
C.思想主张的趋同D.目的上的相通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思想趋同愈加明显D.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2023-03-24更新 | 609次组卷 | 72卷引用:江西省玉山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论语·颜渊》记载:“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以民为本B.礼法并用C.无为而治D.教化万民
2023-03-02更新 | 306次组卷 | 34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表是《战国策》记载的“士人”的五种境界。这体现出当时士人的价值取向是(     
第一种   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
第二种   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
第三种 断胆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第四种 劳其身,愁其志,以忧社稷者。
第五种 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
A.百家争鸣,海纳百川B.革故鼎新,开拓进取
C.忧国忧民,居安思危D.英勇无畏,舍生取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