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有学者指出:“在《商君书》《韩非子》中,‘尊君权’是一个基础性理论观点,但在他们生活的时代,无论是君主还是法家,都不大可能追求‘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专制政体。”该学者意在强调,战国时期(     
A.君主尚未高度集权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国家认同观念形成D.法家思想兼采了百家之长
2024-03-06更新 | 35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艺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适应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2 . 《管子》记载:“良田不在战士(不赏给战士),三年而兵弱”“甲兵(军事)之本,必先于田宅(农业生产)”。这些主张(     
A.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B.不利于小农经济成长
C.有利于缓和土地兼并D.标志土地私有制确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接纳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新兴的封建制的基础上将礼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封建法律思想。荀子的法律思想是战国法律思想史上从西周礼乐精神向封建正统思想确立的过渡,是对奴隶制下宗法等级制向非世袭的等级官僚制的改造。“法自君出”、“隆礼重法”、“德礼刑政”等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历次对于封建制度的变革都能够从荀子的思想里找到渊源。

——摘编自高振年《荀子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   纵观40年以来中国学界关于荀子法律思想进行的研究,可以发现其间存在三次明显的转向。这三次转向又将研究划分出了四个阶段:1978年底至1990年为第一阶段,以阶级分析为主要方法;1991年至2003年为第二阶段,以法律文化为主要视角;2004年至2014年为第三阶段,参考西方法学话语体系与遵照中国文化自身逻辑两种研究范式并行;2015年至今为第四阶段,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言献策。

——摘编自刘瑶《改革开放40 年荀子法思想研究的三次转向》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荀子的法律主张并概括荀子法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对荀子法律思想的研究。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诸侯战争、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发起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变革,完成中国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型。 以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运用为标志,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 传统的贵族分封制逐步被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所取代,“封邦建国”的方式被统一的帝国所取代,社会成员结构从贵族和平民为主体转变为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 这种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使思想异常活跃,众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各国统治者出于自身的需要,网络人才,优待知识分子,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张国刚《中国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研究》

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外部和内部动乱的双重压力下,在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惯性机制支配下,清王朝的统治权威削弱,组织能力降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传统自然经济的一统天下被打破,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 但中国不是以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而是以一个被侵略国家的身份被迫进入世界体系的。 然而,由于政局变换,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难以平稳地发展起来,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艰难中寻求发展。 在列强和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下,中国成为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国家,落入了殖民地宗主国的半殖民地。19世纪70年代,以郑观应、王韬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想家提出的“君民共治”和设议院要求,是近代民主化的最初思想酝酿。 有革命派所领导的社会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最终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把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推向一个高峰。

——摘编自刘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及这一特征在社会领域的反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接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图》。

——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6 . 战国时期某流派思想家认为:“古者圣王以人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下列与其属于同一时期同一流派的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D.孟子
7 .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故“亲亲而仁民”;韩非子认为“好利恶害, 夫人之所有也”,故“治民无常,惟治为法”。他们思考的出发点是(     
A.知识分子的价值标准B.重构秩序的人性判断
C.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D.治理国家的策略要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2023-12-02更新 | 2871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考试历史试题
9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这说明他们都(     
A.努力恢复西周政治秩序B.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D.追求理想的社会秩序
2023-11-20更新 | 106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蓝天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战国初期魏国西门豹治邺(位于殷墟以北15公里),邺县还有“为河伯娶妇”的风俗,时任邺令西门豹表面上遵循本地习俗,实际却借口把女巫及其弟子和三老先后投入漳河;战国中期孟子与梁惠王谈论行政之道时,讲:“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        
A.儒家民本重民思想已经出现B.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理念遗存
C.国家治理的理性化价值取向D.官僚政治与民间传统的碰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