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最大变化是由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的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

——摘编自谭苏的《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董仲舒改造了儒学,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为:第一、提出“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认为天给人类社会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人间的皇帝就是代表天意进行赏罚的权威。人民服从皇帝,也就是服从天道;谁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就是大逆不道。第二、从天授君权说出发,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大力弘扬“君君、臣臣、父父、子于”的等级观念,使这种宗法思想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周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材料三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又令诸寺递迎供养。……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摘编自【唐】韩愈《谏迎佛骨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愈“谏迎佛骨”的思想背景和目的。
2023-12-0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孔子在《论语》中对尧舜极尽溢美之词;孟子则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墨子笔下的舜是个农夫、陶工、渔民,因贤能受到尧的赏识推举;庄子则称尧杀害长子,舜流放母弟,“不足以为德”。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彼此之间攻讦不断B.迎合统治阶级需要
C.追求理想化的政治D.秉持不同政治立场
2023-12-02更新 | 384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2023·重庆·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2023-12-02更新 | 3090次组卷 | 22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该学派推崇的治国理念是(     
A.君舟民水B.中央集权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
2023-11-2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庄子·天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学术史著作,其中对于某家学说的描述为:“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这一学派主张(     
A.兼爱非攻B.政治复古C.清静无为D.法治天下
2023-11-2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北中学校2024届高三11月月考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在荀子之前,儒家虽然是‘显学’,但其总停留在‘学’上,对政治没有很大的影响。但经过荀子的调整,探索将儒学应用于政治实践中的具体方法,使儒家有了新的生气。”材料中荀子的“调整”主要是提出(     
A.君舟民水B.人性本恶C.“制天命而用之”D.隆礼重法
2023-11-2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商鞅指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柴,此民之情也。”故其变法措施,无论是奖励耕织军功,抑或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都是基于(     
A.性相近B.性本恶C.性本善D.性本真
2023-11-2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政治主张(     
材料出处
子日:“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暴子间沽》卷3《尚同中》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日:“天下恶乎定?”吾对日:“定于一”。“孰能-之?”对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孟子·见梁襄王》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势者,舜、禹是也。《荀子》
A.蕴含了结束分裂、实现统一B.都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
C.顺应了当时统治者进行争霸D.反映了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
9 . 有学者说:“活跃的士阶层无疑构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最富有活力的动力因素和政治发展的条件。虽然,‘势位足以屈贤’乃是不争的事实,但毕竟是迫于竞争的政治压力,占有绝对权力地位的统治者却不得不竞相礼贤下士。”这一现象反映出(     
A.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B.社会阶层的流动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君主集权的强化
10 . 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学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提出各自的主张,后世将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出现(     
A.推动法家成为主流思想B.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C.体现了宗法观念的衰落D.导致了礼乐制度的消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