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23-24高三上·广东汕头·期末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孟子征引孔子的说法:“天无二日,民无二王”,面对“天下恶乎定”这个问题,孟子说“定于一”。 墨子的政治梦想是“尚同”,建立一个层级鲜明、纪律严厉、绝对整齐划一、消灭个性和多样性的社会。老子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二贵”“夫妻持政”是祸乱的原因。

希腊人极为推崇城邦独立自治制度,小国寡民的城邦是他们所能够想象的唯一的国家形式……希腊人容忍并且享受分裂状态,因为在他们看来,过大的国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实行。城邦领土的过度扩张,便意味着公民集团的扩大,意味着公民与国家间关系的疏远以及公共生活的松懈甚至完全丧失。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1)概括材料中先秦时期思想界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古希腊人认为“过大的国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实行”。这一矛盾在近现代是如何得以解决的?请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
2024-01-23更新 | 99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调研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023·吉林·一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一些无法解释的原因——或许仅仅由于巧合,在古代世界的三个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政治的根本区别,……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国伯恩斯和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选择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学派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学派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2023-10-25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2 诸侯纷争-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高频考点追踪分析与预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诸子对劳动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论语·子路》中说,“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春秋时期的敬姜教育子弟“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墨子教育子弟“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摘编自何杨勇《先秦儒道墨三家的劳动教育思想与启示》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贝勒斯是提出学校劳动教育思想的先行者,他认为,必须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他提出要创办工业学校,“工业学校应使富人有利可图,使穷人能过上一种丰衣足食的生活,使青年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亚当·斯密(17231790年)也说:“假使普通人民的儿童有时在学校学习的但于他全无用处的一知半解的拉丁文取消不教,而代以几何学及机械学的初步知识,那么,这一阶级的文化教育,也许就会达到所可能达到的最完善程度。”

——摘编自徐辉《从生产性到育人性:西方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的劳动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劳动教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023-08-29更新 | 211次组卷 | 5卷引用:提分秘籍02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热考题型专练(新教材新高考)
21-22高一上·广东广州·期中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并说出其各自所代表的是哪一学派?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荀子提出了“天下之人有所共予”的命题,认为尽管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诉求,但也有许多共享和共通的东西。荀子主张人们可以共同分享来自东西南北江河湖泊丰富的自然资源,共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在处理国家与民众共享关系时,荀子主张“裕民以政”,即通过政策措施让百姓获得利益并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针对社会分化,荀子主张“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应各取所得的道理;此外他主张哑聋等残障人士需要国家照顾,即“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

——摘编自宋国恺《共享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其意蕴——以群学为视角》

材料二   针对既是典型的西方病症,又是世界性现象的贫富悬殊问题,孙中山提出了以“共享”为原则的解决思路。这一原则以土地、资本的全社会公有为前提,落脚点则是公平合理地分配:一是要按劳取酬,余利则公之社会使人人得以分享,二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可以说,按劳分配是“共享”的底线,而全体人民免受任何剥削压迫之苦、共同幸福安乐则是“共享”的理想境地。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摘编自刘晋祎《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延承与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共享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共享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毛泽东共享思想继承与发展的体现。
2023-08-16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高考必刷卷·单元提升卷历史2024-专题20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单元综合测训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辩论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新兴的士阶层面对社会的变革,针对现实的问题或虚幻的理想,经常通过彼此之间的辩论,表明自己的立场,阐发自己治国安邦的良策。其中,儒家的观点是:辩论不能是无原则的狡辩,而必须坚持道德的原则。荀子在其《正名》篇中提出了“以公心辩”的辩论原则。“公心”是指能够适用于社会并为人们所普遍认可的法则,即儒家所强调的礼义道德原则,对真理的追求。名家则普遍认为,他们之所以重视名辨分析,关键是要探索理解宇宙人生,匡正时世的新的道路,也是在探索寻求真理的新途径。

——摘编自吴树勤、杨学坤《我国古代君子的辩论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是希腊文化的大转变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自称为“辩证术家”的职业学者。他们通过综合与分析,研究现象与规律、感觉与概念的关系,“穷究”心灵,追求牢不可破的真理。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是其中的代表,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着重研究修辞术,成为“修辞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古希腊,修辞的发展源于口头演说和辩论,公民的演说需要引起观众的注意,需要产生现场的效果。因而在“修辞术家”那里,他们特别重视语用原则和语法规则,重视整体结构和灵活穿插。

——摘编自张庆利《先秦诸子的修辞观与古希腊的修辞理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辩论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辩论存在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辩论兴盛的历史意义。
2023-09-0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三部分新考法专练3五育并举
2023·广东·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明从夏商重巫到西周重史,史官文化逐渐形成。史官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学在王宫,平民百姓没有文化;二是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三是包罗万象,史官记载的内容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精神文化的全部。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到了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整个社会面临着大动荡和大分化。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

——摘编自罗德荣、胡如光《春秋战国文化传播的历史进步》

材料二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丧背离,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

——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


(1)简述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及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
22-23高二下·江苏淮安·期中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则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白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软实力”的认识。
2023-05-13更新 | 73次组卷 | 4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5 高二非选择题(5大核心考点+35道高频非选择题)(江苏专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 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晶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中的做法会对儒学发展有什么影响?
23-24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思想对于儒家学说的最大发展在于开始探讨人性问题,并提出了性善论的主张。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具有道德意识,他称之为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为这种道德属性是善的,所以人性是善的。因此他肯定: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他所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念更是后代志士仁人所遵循的道德标准。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北师大出版社)

材料二: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使苏格拉底 深为忧虑。他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即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考查一切已有见解,直至确立普遍公认的真理。他坚持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从哪些方面发展了儒家学说,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
2023-09-23更新 | 6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调研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