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宴饮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生活方式。秦汉时期,每年正月旦的元会议,由朝贺与置酒宴饮两部分组成,是皇帝规训群臣服从意识的重要仪式。汉初,皇帝与诸侯王有“四见”,均是以宴饮的形式开展,皇帝通过展演礼仪确立自己作为大宗的道德尊位和政治权威。外藩首领或使者来朝见时,皇帝置酒设宴,这涉及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以及夷夏关系问题。秦汉的皇帝还热衷于赐酺,在皇帝的恩典下所有庶民都开展持续数日的宴饮,感受着皇恩浩荡。这种全体居民参加的宴饮活动有各种体现尊卑长幼秩序的规矩,是演习“乡党之礼”的重要场合。秦汉时期的元会议或皇帝赐酺属于正式的制度安排,官场和民间举行的大多数宴饮都属于非制度性的安排。非制度性层面的运作,与制度层面的运作一起,共同支撑着古代国家的日常运转。

——摘编自薛小林《秦汉时期宴饮活动中的政治秩序与权力运作》


(1)据材料,指出秦汉时期宴饮活动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举行宴饮活动的目的。
2 . 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2023-08-21更新 | 1519次组卷 | 29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罗马帝国为把罗马与各行省连接起来,铺设了很多人工道路,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见,道路的修建(     
A.彰显了皇权至上B.有利于对外界的征服
C.推动了思想统一D.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2023-08-02更新 | 447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百年上下求索,考古发现中国。以下考古成果与历史解释对应不准确的是(     
考古成果历史解释
A1972年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彩绘木鸠杖”,杖高196.5厘米,顶端有鸠鸟横卧。体现了汉朝政府对老人的优抚制度
B2002年湖南里耶遗址出土“书同文字”木方,用朴拙的篆书记录了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的字形与字体的规范。出土文献中的秦简均以篆书书写
C2004年西安发现734年逝世于中国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写有“衔命运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是唐朝与邻国开展文化交流的例证
D2013年洛阳衡山路北魏大墓出土了大量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其铸造时间为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公元491-518年)。北魏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往来比较频繁
A.AB.BC.CD.D
2023-07-31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2023-12-22更新 | 68次组卷 | 20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大一统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先秦是大一统思想的酝酿时期。战国时期,结束纷乱,走向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思想家们纷纷表达出自己的愿望,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秦汉王朝建立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国家统一;二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三是因俗而治。

(1)依据材料和所学,举例说明大一统国家治理的三个特点。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进步作用。
2023-07-19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这反映了秦朝驰道(     
A.能到达全国任何地方B.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C.具有统一的修筑标准D.将湘水和离水连接起来
2023-07-19更新 | 291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官吏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实行官僚制度。这套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其一,在官吏任免方面,突破“亲贵合一”“世卿世禄”的旧制。选拔官吏,或因军功,或由荐举、游说,或择自侍从养士。被任命的官吏多非贵族,“官无常任”,不得世袭。其二,以玺印符节作为官吏权力的象征和凭据。国君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免职辞官时回收玺印。将帅统兵发兵,也须持有兵符。派遣使臣,则用国君授予的“节”,国君颁赐给官吏玺印符节,赋予官吏行使行政、军事、司法诸权以合法性。其三,严格实行官吏岁终“上计”。每年地方官须向国君呈报财政预算。国君采用合券制,年终稽查两片符券所载数目的盈亏。盈者升官受赏,亏者降职问罪,以督促官吏尽责尽力。其四,推广俸禄制。发放数额,依官职高低而有等差。俸禄取代封色,国君可随时任免或调动官吏。

——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1)概括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的“监”是“掌监郡”的“监御史”。它隶属于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使地方官不敢欺骗和违抗中央。汉初,郡国并行,各郡没有设置监御史这个官职,但中央派人监察地方的作法继承下来。到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对上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对下主要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从其“周行郡国”可以看出,诸侯王也在督察之列。刺史以六条问事,形成“秩卑”“任重”的局面。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虽不是地方官,由于能控制地方长官,因而极易越权。随着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刺史(州牧)的秩位提高、权限扩大,刺史可以督察辖区内一切朝廷命官,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事实上演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有的州牧、刺史甚至权位父子相袭,实际上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摘编自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地方治理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影响。
9 .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向内凝聚的统一性既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下列各项中属于秦朝的历史贡献的是(     
A.以嫡庶血缘确定继承名分制度B.推广郡县制并统一文字度量衡
C.确立儒学于意识形态主流地位D.重文抑武提倡文治强化了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了秦朝(     
A.依托邮传的文书传送B.繁缛的国家治理模式
C.细密严苛的法律体系D.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