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让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文字:“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四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     
记载出处
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让人代为请示)《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A.行政管理制度严密B.法律实行轻罪重罚
C.地方官员权力较小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2024-02-22更新 | 187次组卷 | 33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郡县制示意图


史料二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1)据示意图及史料,概括郡县制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2023-06-09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史记》记载秦统一后设置36郡,而2002年湖南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秦简中,记载了26个秦郡名,其中洞庭郡、苍梧郡、巫郡等郡名不见于《史记》。据此可知(     
A.《史记》的记载随意性大B.考古成果印证文献记载
C.秦朝基层治理十分混乱D.史料发现丰富历史认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史料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令群臣议帝号时,有御史大夫(冯)劫提的建议;秦二世时,有御史大夫德参议刻石颂德之事。这说明御史大夫(       
A.监察范围较广B.具有行政职能C.分割丞相权力D.制约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2020-05-14更新 | 1448次组卷 | 63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代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材料四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共同特点。
2022-07-1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含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褒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尤其秦之驰道,“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道路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交通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9 .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甲:《秦律》规定偷窃别人桑叶,价值不到一钱,要罚三十天劳役……。刑罚主要分三类,一是死刑,通常有弃市、枭首、腰斩、车裂、磔。二是肉刑,有黥、劓、刖,、宫和笞。三是徒刑,一年至五年。另外,有野蛮的连坐法和族刑。

—摘自陈光中<我国古代刑法的演变》

乙:在共和国时期,为了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保证对外战争的胜利,古罗马制定汀扣系列保护平民权益的法律,如公元前445年,古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丙:他们还一并整理了近代中西两部不同时期的法律文献,如下:

结论:①法律的制定能够调解社会关系,影响社会发展。

②法律作为一种文明,具有传递性。

(1)据材料甲、乙及所学知识,说明结论①。

(2)据材料丙的已有内容和结论②,补充完善材料丙。

(3)你从本兴趣小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到了哪些史学方法?

2018-09-0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