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
2018-12-20更新 | 1937次组卷 | 3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秦朝、西汉、元朝三代相关图片,回答问题

(1)据图,说明秦朝实行什么制度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这一管理制度有何特点?
(2)据图二,回答西汉初年对地方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存在什么弊端后来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管理?
(3)据图三,回答元代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对地方管理实行什么制度?这-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4)结合图一、二、三,扼要归纳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2019-01-19更新 | 346次组卷 | 27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潜山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褒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驰道的通达区域,据贾山说,是“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私行人,职事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国公以上,欲投驿止宿者,听之。边远及无村店之处,九品以上、勋官五品以上及爵,遇屯驿止宿,亦听。并不得辄受供给。”谓私行人不应入驿而入者,笞四十。辄受供给,准赃虽少,皆杖一百。

——《唐律疏议》

材料三 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利权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的新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之点:第一,为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第二,为交通组织之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驿站的主要特点。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23-03-0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官吏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实行官僚制度。这套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其一,在官吏任免方面,突破“亲贵合一”“世卿世禄”的旧制。选拔官吏,或因军功,或由荐举、游说,或择自侍从养士。被任命的官吏多非贵族,“官无常任”,不得世袭。其二,以玺印符节作为官吏权力的象征和凭据。国君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免职辞官时回收玺印。将帅统兵发兵,也须持有兵符。派遣使臣,则用国君授予的“节”,国君颁赐给官吏玺印符节,赋予官吏行使行政、军事、司法诸权以合法性。其三,严格实行官吏岁终“上计”。每年地方官须向国君呈报财政预算。国君采用合券制,年终稽查两片符券所载数目的盈亏。盈者升官受赏,亏者降职问罪,以督促官吏尽责尽力。其四,推广俸禄制。发放数额,依官职高低而有等差。俸禄取代封色,国君可随时任免或调动官吏。

——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1)概括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的“监”是“掌监郡”的“监御史”。它隶属于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使地方官不敢欺骗和违抗中央。汉初,郡国并行,各郡没有设置监御史这个官职,但中央派人监察地方的作法继承下来。到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对上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对下主要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从其“周行郡国”可以看出,诸侯王也在督察之列。刺史以六条问事,形成“秩卑”“任重”的局面。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虽不是地方官,由于能控制地方长官,因而极易越权。随着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刺史(州牧)的秩位提高、权限扩大,刺史可以督察辖区内一切朝廷命官,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事实上演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有的州牧、刺史甚至权位父子相袭,实际上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摘编自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地方治理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两级的长官分别由中央任免,他们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县自秦以后一直作为基本的行政单位,历代没有什么变化。秦朝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不包括(     
A.加强了地方政府权力B.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C.巩固了封建国家统一D.促进了官僚政治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又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但自秦以下,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或取自“吉语”,或取自地理方位,或取自俚俗,偶有姓氏命名的,也大多与当地实际居民姓氏无关。秦以后的村落命名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
A.宗法观念弱化B.专制集权强化C.风俗观念演化D.社会治理僵化
2019-11-26更新 | 1254次组卷 | 3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2020-03-20更新 | 1358次组卷 | 54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普通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