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四海之内若一家”局面的出现,为全国大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为了摆脱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渴望统一,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希望结束战乱,出现一个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当时西方的秦国,因为改革比较彻底,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它所拥有的疆土已经超过了山东六国,综合国力最强。再加上这时有赢政、李斯、王翁、肇恬、尉缭等一批有作为的君臣,所以时人形容说,秦国要扫灭六国,就好比从灶台上吹灰那么轻易。统一已经是水到渠成的历史趋势。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突难。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统一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从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311~589),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的整合或涵化,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的光临。自永嘉五年以后,虽然有大批中原的士族南渡,但仍有很多的汉人留在北方;新迁入的游牧民族自然也挟带着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于是引起了双方的“文化采借”。在大部分时期内,农业民族是居于指导者的地位,五胡建国于中原后的行政组织、礼仪、法律等,多出自汉人的设计。当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思想冲突、种族纠纷、政治斗争等现象难免会经常发生,甚至导致若干悲剧的上演,但随着时势的推移以及双方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伟大的历史任务。

——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统治越族地区的具体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文化的整合”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3 .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宰相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所起的作用。
(4)概括材料三反映出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的势力日益衰弱,天子的威信低落,仅存共主的虚名。这时有诸侯国一百余,不再听命于天子,互相兼并,出现了大国“抉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同时,天子不能控制“天下”的土地,诸侯也不能控封国内的土地,贵族们也无力经营管理他们所分到的井田。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 秦朝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郡下设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公元前216年,始皇下令要人民向政府据实登记所有田地,按亩纳税,这是秦王朝在全国范围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焚书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烧掉六国史书、《诗》、百家语;仅保留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第二年,有些儒生和方士对始皇不满,秦始皇先后逮捕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部在咸阳坑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并归纳其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时期相比秦朝社会发生的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形成了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使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
18702101059382
1880372169175165
1890617224331349
190076028440260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后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6 . 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制的重要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材料二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材料三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

国家时间机构法律文献
英国1689年议会《权利法案》
美国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独立宣言》
美国1787年国会1787年宪法
法国1789年制宪会议《人权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所发生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表格信息,归纳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的共同特点。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观察材料一、二,相较于秦朝,宋代中央机构变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北宋改革中央和地方机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北宋相比,元朝的行政机构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归纳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区划)变化的特点。
2023-11-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秦朝官员最有可能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2021-02-02更新 | 375次组卷 | 212卷引用:2014-2015学年山东潍坊三县市高一上期联考历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2019-01-19更新 | 346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5届山东枣庄第八中学南校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摘编自秦朝宰相李斯《琅邪台刻石》

材料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摘编自西汉初年思想家贾谊《过秦论》

(1)根据材料,概括李斯、贾谊对秦始皇的不同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二者看法不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