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两种制度分别有何优劣?先来看看被绝大多数大臣支持的分封制。分封制度的起源很早,以西周初期为例,周天子把整个国家的土地分给王孙贵族、有功之臣们,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小国家,前提是必须要向周天子贡献财物,出兵的时候要随同征战。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分封出去的国家该怎样管理,那都是诸侯的事情,周天子不用操心。然而分封制的弊端也很明显:时间一久,诸侯与中央关系日益疏远,难免跑出来几个心存异心的人,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势力,一旦做大做强,就开始不听朝廷号令。久而久之,造成的结果就是诸侯互相争霸,战争连绵不断。与分封制相比较,……的优势在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直接便捷,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其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郝思新《中国古代治理智慧》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削割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汉武帝)从之。

——《资治通鉴·汉纪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解决“诸侯互相争霸,战争连绵不断”而实施的地方制度,并分析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而实施的措施,并写出北宋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
2024-01-2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中央政府通过各级地方政府管理国家,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协调与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武帝时,刺史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宋代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政区的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分别是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了“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三   如果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将清朝由传统王朝国家带入了近现代主权国家行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实现了“大一统”,基本完成了对中华大地的全部统一。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土,清朝统治者试图构建“大一统”“臣民国家”,在统治体系和治边政策上都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摘编自李大龙《试论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对地方治理的措施并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清朝前中期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024-01-2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西南地区“略通五尺道”,西汉拓修夷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南方丝绸之路由民间便道上升为官方通道。秦朝“令其君长治之”,西汉设置了益州郡、越巂郡等七郡,汉武帝在武力征服的同时,又实行“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等政策。秦汉王朝还陆续迁六国富商大贾于此,大规模“移民实边”和“屯田”。南方丝绸之路沿线荥经、西昌、昭通等地出土了大量铁农具。到西汉中期,在中原人士心目中巴蜀地区已经不是“檄外蛮夷”。

——摘编自黄磊《南方丝绸之路与秦汉时期西南边疆的国家整合》等

材料二

在西南彝族聚居区,1734年改土归流后开始设立乡里和保甲,将少数民族与汉族一同编入里甲或保甲。清朝虽以流官治理为主,但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吸纳土司头人协同治理。“耆老”是村寨领袖或宗教头人,在安边缉盗和人口统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朝还大量设置义学,教化少数民族子弟,其彰显的“忠君爱国”思想与少数民族道德礼仪规范得以有机结合。土司成为国家基层治理官员,既提升王朝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也加强了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材料三

邓小平在建国之初就敏锐地意识到民族工作是关系领土完整、政权建设和民心向背的重大事项。邓小平指出:“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不能要求少数民族首先取消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应当老老实实取消大汉族主义。”“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如果我们不在这三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取得成效,这种历史的隔阂、历史的裂痕就不可能消除。”“少数民族的事应当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我们在贸易上实行等价交换,但是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准备赔钱。”

——摘编自陈光军《邓小平对西南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基层治理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清代西南地区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
2024-01-2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皇权专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及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这个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伟大创举的历史贡献。
2024-01-2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明朝土司制度与羁縻政策的区别在于由松散的统治变为严格的控制;在承袭、纳贡、征调等政策方面,土司制度均有严格的规定,从而加强了对鄂西民族地区的控制。鄂西土司制度随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而消亡。

——摘编自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分析郡县制建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的羁縻政策与元明的土司制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作用。
2024-01-2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摘编自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   在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此后的三十年,中国的近代化不断深化,收回了一些国家权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呈现一种曲折、缓慢发展的态势。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化的目标未能真正实现。

——孙占元《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三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1)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央官制为例概述从秦朝到元朝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现代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三个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外部环境四方面分析“此后三十年中国近代化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2024-01-2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7 . 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将交通系统列为统一国家赖以生存的首要组织,认为“交通系统之所以名列榜首,是因为它们是大一统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制度”。

——摘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   晚清兴修铁路曾引起的争论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铁路史部分》

(1)结合材料一、提取图1信息分析秦朝陆路交通建设对巩固统一的作用。说明图2中元朝交通路线形成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两种观点有何分歧。并就晚清修建铁路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近代以来,长城逐渐成为了一种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尤其在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后,长城逐渐成为了一种政治话语体系,在新闻媒体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频繁出现。长城的这种历史性变迁反映出在中华大地上,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不断形成与发展。

——摘自陈佳敏《从长城的历史演变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及修建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长城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长城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
2024-01-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这位不久后被称为始皇帝的秦国君王,歼灭了战国六雄中最后一个残存的国家齐国,由此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宏业。中国史上诞生了首个大一统王朝。天下统一后,各种新制度、新政策陆续登上历史舞台。……一夜间,一个拥有全新国家结构与特征的大一统国家拔地而起。

——(日)西嶋定生《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材料二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下,既重视“要在中央”,也强调因俗而治,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外历史纲要(上)》

(1)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政灭掉六国的策略。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秦朝为巩固大一统国家进行的制度建设。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概括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和元朝边疆管理的趋向。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元朝是如何在地方治理上体现“灵活性”的。
2024-01-2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摘编自《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由于三省之间相互夺取权力,逐渐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皇帝就设置了门下政事堂,将它作为三省的共同决策机构,遇有意见分歧,皇帝理所当然成为最高裁定者;还增设“同三品”职衔作为出入政事堂的凭证,这样无“同三品”职衔的三省长官想以宰相身份自由出入政事堂的权力丧失了。唐玄宗时,还培植身边的宦官,枢相随之出现。枢相即枢密使,是宦官以使职身份干政出现的一个职务。

——摘编自牟霜霜《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君权与相权的博弈》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调整三省制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2024-01-2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