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最大的制度变迁,当属国体之变,也就是从封建制到帝制。西周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封邦建国,各个封国的政治、经济相对独立,按照宗法制,诸侯彼此认同,并尊周王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宗法政治秩序被打破,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皇帝制度,“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中国进入帝制时期。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帝制在中国持续了2133年。两千多年的帝制,国家的核心利益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怎样延续王朝统治,这是皇权的安全问题;第二,怎样保持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这是中央集权的问题。在这两个兴亡攸关的问题上,帝制国家一直处在不断摸索、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相关史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犹如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共六册)将中国历史做了如下分期。

时期特征
秦汉帝国的成立
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隋唐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多重性格的时代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请任选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3-11-19更新 | 227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原因很多,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由多民族形成统一的国家,华夏(汉族)起了主干作用,其他各民族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各民族的特长的荟萃,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缔造,我国各民族都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的。中国各民族特点与特长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的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某个或某些民族的特长,元旦为全国各民族或许多民族所接受,就变成为共同的特长,亦即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古老而又从未隔断其文化传统;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统一帝国分裂以后经过一段南北王朝对峙与诸王、诸汗分庭抗礼以后重新走向更高度的统一。如此反复两三次,终于确立为不可分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种独特的历史,要从中国有众多民族内在联系不断发展当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理念贯穿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全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先秦时期的“大一统”强调统治权的至高无上,还表现为强调政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空间上看,“大一统”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张中央对地方(包括四夷之地)的绝对权威,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和谐“太平世”。总体而言,“大一统”理念从秦朝到汉朝时期经历了“实践”“成熟”两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

——根据李龙、刘玄龙《“大一统”理念的法学解读和时代底蕴》


提取材料中关于“大一统”理念的演进过程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的秦朝或者汉朝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导致中国在族群融合的基础上走向集权并日臻完善:商朝和西周时期华夏族群从黄河中游向东、向南扩张,形成华夏文明核心地带;秦朝,华夏国家持续向南扩张,并以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取代分崩离析的封建体制;儒家世俗说教在汉代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此后在历代封建王朝依然保持其正统地位,教义也日趋复杂;唐朝及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均主要采用科举考试制度,使得士人地位上升,主导了地方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4-23更新 | 728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所给诗词,完成下列要求。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之事待商量。

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反文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所包含的具体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有所丰富和发展。在秦汉时期,其地理概念是指国土统一,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政治概念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量高毓治者,即所谓“天下若一”“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时间概念是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即所谓“至尊休德,传之亡(无)穷,而施之罔极”。到了宋代欧阳修、朱熹等人那里,又将“正统”说纳入“大一统”理论体系之中,强调“大一统”要以“正统”或“有德”者为中心,以弥补早期“大一统”说之不足。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秦汉时期的历史,对材料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始皇用秦朝的经济模式来统一原六国的经济,把货币统一作为国家控制经济资源的手段,沉重地打击了东方六国的私营工商业。在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贵族和地方豪强都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和山川林泽等经济资源,在长途贩运、贱买贵卖的同时,经营矿冶和经济作物种植等商品生产活动。而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除了厉行重农抑商以外,还严控山川林泽等资源,吏民均无使用山川林泽的自由。始皇帝统一货币后,那些贵族和工商业主不能像以往那样凭借其技术和资源私铸钱币以牟利,其正常的商业经营也因此而中断或者受到限制。

——摘编自臧知非《汉初货币制度变革与经济结构的变动——兼谈张家山汉简、(钱律)问题》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周秦之变”,实际上就是秦国运用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创造了秦帝国和“秦制(秦朝制度)”,此后的历代王朝,就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周秦之变”,其核心是一场由小共同体(诸侯国)本位到大共同体(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本位的转变,是为了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加强集权。中国历史亡秦不弃“秦制”,历朝历代其实都在效法秦政,因此,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

——摘编自谌旭彬《秦制两千年》


根据材料概括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所概括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逻辑层次清楚)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高中历史社团以“中国古代史”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求社团各小组根据以下单元结构展开探究。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二单元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隋唐的发展

第五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第六单元元朝的统一

第七单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根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整理


请任选一单元,编写该单元下的子目录(至少两条),并对每条子目录加以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子目录,说明从史实出发,表述合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