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个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提点刑狱……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   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编自谈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地方管理机构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中提到的内阁大臣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概括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先秦时期孕育的天子与诸侯、王畿之臣的关系,以及诸侯与隶属诸侯国官员关系中商议国事的治政方式,在秦朝真正确立为君臣共同参与的朝议制度。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遇到难断之事时,皇帝便会召开聚集三公九卿及相关官员的会议,商谈解决方案,最终决断仍归皇帝所有。这种制度使皇帝可以听取更合理的方案,减少失误,对封建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朝议有廷议和集议的区别。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头提出,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如“九卿会议”“王大臣会议”,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确立朝议制度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朝议制度体现了一种专制集权政体下的民主”。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2023-10-11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含沧州市大数据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的展品(部分)

海昏侯墓,源自刘贺始封海昏侯国“太祖”之号。《汉书》记载有豫章郡十八县孔子徒人图漆衣镜部分(孔子、颜回像)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
万贯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黄金器物总数达478件,金饼385枚。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异域风光文物。如具西域文化特色的独角羊形意的银质当卢。

注:海昏侯刘贺为汉武帝之孙。

——根据海昏侯博物馆公众号信息整理

材料二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海昏侯墓相关文物展品对研究西汉政治、经济、思想和中外交流方面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的主要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所产生的影响。
2023-11-1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秦始皇开拓岭南,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迁“治狱吏不直者”至南越地,又募15000未婚女子至岭南。之后,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汉武帝发兵助东瓯人打击闽越人。公元前110年,汉将东越居民迁徙于江、淮地。公元前112年,汉军平定了南越国后,把原赵佗割据地区划分为九个郡(后缩为七个郡)越人贵族多归汉,被封为列侯。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

——摘编自易宁《秦汉的统一与罗马的征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分封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治理岭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像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尽管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历史一再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

——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三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主要制度。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效果。
(2)参考材料二、三,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4-14更新 | 596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在数百年时间里进行过多次移民活动,秦惠王十三年,秦攻占巴蜀地区,“移民万家实之”,这是秦朝首次大规模向南进行领土扩张。秦始皇三十三年,移民五十万迁往“桂林、象郡、南海”,三十五年“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这些移民活动皆是强制性的迁移,都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秦朝的移民政策与其国家实力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关系,军事征服、移民占领、军事再征服、移民再占领,秦朝通过这种模式一步步扩张领土,进而取得了相对于其他六国的一国独大优势。

——摘编自张昭、刘娜《秦朝政治性移民的再分类、比较优势及其后世影响》

材料二   明末清初,巴蜀地区由于受到长期战乱、瘟疫、灾害等方面的肆虐和破坏,社会和生态环境受到重创,人口急剧凋零,出现了“地旷人稀”的局面,为了尽快恢复和重建巴蜀地区,清政府从土地、农业、户籍等方面制定了相对优惠的政策,鼓励移民填川。在此背景下,大量湖广、江西、福建、山陕等省移民进入巴蜀地区,由于湖广籍移民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这场移民运动又称为“湖广填四川”。这场移民填川运动时间开始于康熙十年(1671年),基本结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间之长,移民来源之广泛,移民数量之多,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典型。也正因如此,清代巴蜀地区形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格局,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马佩佩《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移民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区别于一般的帝国、封建王国或所谓的“早熟国家”,而具有天下性、道统性与科层性的国家性特征。以天下为治理对象,以天命为合法性来源,以天子为最高权威的天下国家是大一统国家超越性的宏观架构。以儒家思想谱系为主要内容的道统观念是古代的“国家学说”。文字的统一是形塑大一统国家韧性的重要初始条件。“书同文”的形成突破了语言文化多样性可能造成的文化藩篱,为实现跨时空交流与理解提供了初始条件。

——摘编自赵德昊《形塑国家韧性: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延续与不断重建》

阅读材料,任选其中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元代实行行省制,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十行省。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1、图2分别所属的历史时期,并简要说明理由。(要求:每一历史时期至少说明两点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在地方区划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2023-11-2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地特点的吴文化。先秦时期,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二君营其室,后之王者,不过随事补苴,以求适一时之用耳,不能动其深根宁极之理也。

——摘自夏曾佑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历史功绩。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朝的相权可谓是由集体领导的,在这一集体领导体制下,至少有皇帝、中央政府和朝廷监督的代表三方共同构成一个集体权力机构……且这种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廷续,直至清代。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三



                 图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图2所示是哪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并说明这些政治制度本质上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政府组织的特点,并分析这一设计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3所示政府构架出现的直核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