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桑弘羊(前155年?-前80年)在汉武帝时期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等职。为帮助汉武帝刘彻解决因革新强权、对匈奴用兵而造成的“财路衰耗而不瞻”问题,桑弘羊在“任期内”主持或参与实施了一系列财经政策。如“尽管天下盐铁”,为朝廷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设置掌管运输的均输官,各地交纳的贡赋由均输官运到边地支军,或贩卖获利增加财收。设置管理物价的平准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资,平抑物价。实行酒榷制度,由官府对酒类实行专营,独占酿酒和销酒利润。整顿币制,废除一切旧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三官钱(五铢钱),杜绝了民间私铸流弊。颁行算缗告缗令,向富商大贾、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鼓励和奖赏向朝廷揭发富商巨贾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假民公田,国家把一部分官田、荒地和罚没田产租借给失地农民,向他们征收“假税”(田租)。进一步推行纳粟(纳钱)拜爵、补官政策,甚至纳粟(纳钱)可以赎罪,买官范围从豪强巨贾、门阀官吏延伸至普通百姓。规范中央到地方的财经管理体系,组并地方农粮、水利、财经机构和官员,统一了全国财经管理。桑弘羊广泛涉猎百家学说,尤精法家和管商之学。他认为“富国非一道”“无末业则本业何出”。认为商品流通可以“均有无而通万物”,可以解决各地的资源过剩和短缺。桑弘羊还提出“本重币虚”思想,认为生活物品为“本”为“实”,货币为“末”为“虚”,比西欧十五世纪重商主义“以货币为本”的思想先进许多。

——综合摘编自吴红、徐波《桑弘羊:成就汉武伟业的理财家》等资料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桑弘羊理财政策的特点。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思想和历史背景,简评桑弘羊的理财思想。
2024-04-2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班固《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1953年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三项伟大任务:第一、继续加强抗美援朝斗争;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此时,中国已经具备了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的国内条件,还需要争取的就是有利的国际条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材料三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3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5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呼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宪法序言。

——摘编自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张骞“通西域”的目的以及历史意义。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际上面临怎样的不利局面?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争取“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中取得的外交成果。
(3)阅读材料三,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和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走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者。
2024-01-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汉时期的乡里豪民在秦汉文献中,多有““豪民”“豪强”“巨姓豪强”“兼并之家”等记载,活动范围主要在乡里,故称之为“乡里豪民”。

◆乡里豪民的主要构成

一是六国贵族。秦统一六国后,虽然统治者以各种形式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但他们仍得以残存和潜伏下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们蜂拥而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西汉政权巩固后,虽然进行了消除异姓王的斗争,但六国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他们役财骄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断乡曲。

二是兼并之家。自战国以来……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或宗法势力兼并土地,渐至豪富……至东汉时期,许多乡里豪民已拥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汇集了一股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离心力量。

三是富商大贾。秦汉时期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局面。西汉中叶以后,富商大贾拥资雄厚,他们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不可胜数。

◆国家对乡里豪民的抑制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营三百另方以上者于茂陵”。

西汉统治者曾派酷吏对豪民严厉惩治。在酷吏摧折豪强的同时,武帝时还以刺史分刺各州,“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贿,割损政令”均涉及到乡里豪民。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更钱造币都是抑制豪民的重要经济措施。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1)秦汉时期国家为什么对乡里豪民进行抑制?
(2)概括秦汉时期国家抑制乡里豪民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诸多方面都出现了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商业十分繁荣。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
(3)请列举两项唐朝“发明并推广的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具体体现在哪些行业。
2023-11-2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也可称为三次价值革命。第一次是传统价值观的形成期,即从远古到周礼的确立;第二次是传统价值观多元发展与同构期,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至董仲舒整合成为天人感应神学的价值变革;第三次是传统价值观的震荡与复归期,即从魏晋价值震荡经隋唐三教互补、三教合流至宋代整合成为理学。厘清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历程,目的在于归纳与总结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特征,以深层次把握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规律。

——摘编自谢霄男李净《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演进历程、特征及启示》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提炼一个恰当的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4-03更新 | 283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许林   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新世纪以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据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意义。
9 .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董仲舒的上述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后,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宋代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是谁?概述程朱理学的基本主张。
10 . 回顾儒学发展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当时(西汉)的儒学者们,适应历史的需要,勇敢地负起复兴儒学的重任:一是要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二是要恢复与保护儒家经典;三是要深化儒经研究。

材料三   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材料二、三均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四   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董仲舒在“深化儒经研究”方面有何贡献?“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最重要的是迎合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对此,董仲舒提出了哪些主张?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理学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创新的?列举北宋理学家核心思想。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到了封建末世,黄宗羲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与创新的?
(5)综合上述材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