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初依赖于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诉求,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利益需求。在随后的汉与大宛、龟兹等西域地区之间最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逐渐出现了“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的场景。最终丝绸之路拓展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冶铁等商品和技术及输入香料、作物、宗教、艺术等的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之路。

——摘编自王超《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至宋朝,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此时,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通往日本、朝鲜等地的东海航线,还有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此外,政府还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以“掌善货贸易之事”。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虽然在清朝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却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并逐渐陷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仍以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为主。

——摘编自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发展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丝绸之路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兴衰历程的认识。
2 . 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

   

                 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变迁图

上图的农牧界线在秦汉时期历经变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蒙恬逐匈奴,取得今河套包括鄂尔多斯高原的“河南地”,在这块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草木茂盛,多禽兽”的森林草原地带,设置了44县,并修筑长城,“徙谪戍以充之”。公元前217年又迁三万家于北河(今河套乌加河)榆中地区。这两次大规模移民戍边,将农耕区的北界推进至阴山以南一带。不久,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戍边者乘机逃回,匈奴渡河而南,与中原王朝以战国以来的故塞为界。至汉武帝时期,农牧界线又向北移动。

——摘编自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评析战国秦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动。
2023-05-30更新 | 748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16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库、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12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一个骑士俘获另一个骑士后,不再给他戴上镣铐、投入地牢,直到家族和陪臣付钱赎回,相反,俘虏被待若上宾。12世纪中叶,任何体面的骑士都会给敌手一个穿盔戴甲的机会,然后再发动攻击。12世纪末,许多骑士不再承认他们为利益而战,他们仅仅为荣誉而战。12世纪对武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一种对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新的强调。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教会教导妇女要臣服于丈夫,但它一直倡导尊重妇女,对妇女要温文尔雅。然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第七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骑士精神形成的原因,并概括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3-05-01更新 | 320次组卷 | 6卷引用: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主观题专练50题)-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4 . 先秦儒家开启的内圣之学具有积极高昂的主体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圣化”人格范式;董仲舒强调“天道至上”的“神化”范式,对个体人格进行消解。这一变化(     
A.表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有利于君权的扩张
C.强化了以人为本的观念D.完全背离先秦儒学
2023-04-10更新 | 416次组卷 | 4卷引用:考前必会历史题模块三高频必会基础知识点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5 . 《汉书》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0年),“张掖以东,粟石百余(钱)”。公元前27年,这一地区的粮价增至每石三千至四千钱。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     
A.农业生产力的提升B.王朝更迭战乱不断
C.通货膨胀趋于严重D.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6 . 汉初,“丞相初置员吏十五人,分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汉武帝时期,刺史“迁(监)部”,“有常治所”。汉元帝时期,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总领州郡奏事”。这一变化(     
A.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B.顺应了君主专制的需求
C.深受儒家治国理念影响D.埋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
2023-04-11更新 | 431次组卷 | 4卷引用:考前必会历史题模块三高频必会基础知识点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7 . 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变化说明(       
A.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B.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
C.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D.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
2022-09-07更新 | 1714次组卷 | 40卷引用:专项测试03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末复习必备笔记和专项测试
8 . 妖言容易引发损害国家统治稳定的叛乱,因而备受统治者重视。秦代存在“行沃(同妖)律”甚至不惜兴起大狱,汉文帝废除诽谤妖盲之法,东汉统治者曾多次针对妖言案颁布赦令。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A.国家统治坚持以妖言人罪B.全面废除关于妖言的法律
C.统治者反省和慎重的态度D.政治制度受到鬼神论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诸侯相,统领百官,汉初多由功臣担任。文景时期,多选宽厚长者任诸侯相;汉武帝后,众多儒生被选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和内史等官职,“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上述变化反映出,西汉(       
A.注重推进移风易俗B.行政中枢权力转移
C.主流治国理念变动D.郡国并行体制完善
2022-04-26更新 | 970次组卷 | 37卷引用:专题02秦汉时期-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
10 . 文化传播中的碰撞和冲突。

材料一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及影响。
铁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摘编自甘地《印度自治》(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

(2)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材料三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自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3)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武王克商后,西周王朝为巩固新政权,委派周召二公又在镐京(宗周)之东营建一座新的都城——洛邑(成周)。关于营建成周的相关史料摘录如下:

材料四

史料种类

内容

《何尊》(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

武王克商后就有在洛阳建都的计划: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里所说的中国指天下四方的中心地区)

《汲冢周书·作雒解》

这座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郭)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史记·周本纪》

武王克商后对周公说:定天保,依天室(有学者解释天保是顺从天意的国都,天室是举行重大祭礼、典礼和施政的地方)。

周公建成周的过程,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曶鼎》和《小克鼎》等铭文

西周王朝布防成周八师,控制着大量被迫迁居洛邑的殷商贵族。成周八师镇抚东夷、淮夷和荆楚之事,史书亦缺乏记载。

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中出土的遗物

有青铜兵器四百多件和马车配件上千件。兵器的种类有戈、矛、剑、戟、钱、镞,分别出在130多座墓中。

——摘编自:张剑 吴少珉《试论西周时期洛邑的历史地位》

(4)依据以上材料,概括西周营建东都成周(洛邑)的主要原因。
边疆·疆域

材料五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理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磊城(今新疆轮台)。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为了扶持东西交通的发展,西域都护府不仅稍筑列亭,连成而西,还对于往来使者、商旅供应食宿,提供安全保护,还陆续清理和增辟新的通道。

从公无前105年开始在西域实施屯田,汉朝政权专门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成卒屯田。到了东汉时期屯田仍在时断时续地进行。自汉朝以后,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两宋时期都把边防屯垦作为一个重要军事策略

(5)依据材料五,概述汉朝政权经略西域的意义。
2022-08-17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期中冲刺(高频材料解析题38题)(北京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