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文化学术秉承战国之余续,活跃在诸侯国境内的文士也大多来自齐鲁及荆楚地区。当时分散各地的诸侯国王,如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梁孝王刘武、河间献王刘德,皆秉承战国养士之风。汉初藩国文化尚有地域差异,相对而言,南方淮南一带长于辞赋,而北方河间一带则重在经术。汉武帝中后期,原本游说于诸侯王国的文士会聚长安。当时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以史学见称,王褒、扬雄等人因辞赋受宠,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则以经术而显贵,他们共同造就了关中文化的辉煌。

——摘编自宋展云《汉末文化中心的迁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材料二   自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已经完成了两次历史性大调整。第一次调整是世界文化中心从东方转向欧洲。进入17、18世纪,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释放出巨大效能,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开始向欧洲倾斜。到1900年,“全球1/5的土地和1/10的居民已归于欧洲列强的各个帝国的版图”,“欧洲文明笼罩全球”。第二次调整是从欧洲转向美国。进入20世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劫”,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发展尽显疲态。而二战后的美国凭借“工业产出占世界的近1/2,贸易出口占世界的1/3,黄金储备占世界的2/3”的实力,最终取代欧洲成为国际体系的霸权国家和世界文化中心。进入21世纪,国际力量对比再次发生变化,世界文化格局也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变化,进入了第三个大调整时期,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呈现上升态势。

——摘编自颜旭《百年大变局:世界文化格局的解构与重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学术文化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文化格局前两次调整的显著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面对世界文化格局迎来百年巨变所应采取的态度。
2024-03-11更新 | 140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对《汉书》《后汉书》中所载监察官员“司隶校尉”一职进行统计,西汉时司隶校尉往往由侍御史、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县令、太守等转任而来,至东汉则主要由尚书令或尚书转任而为司隶校尉。这一变化表明(     
A.中央监察体系不断完善B.监察服务于皇权的趋势增强
C.西汉地方治理效能提高D.中朝成为中央政府行政中枢
2024-05-16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三模)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60次组卷 | 65卷引用:2021年湖南历史高考变式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先民使用的最原始的渡水工具有葫芦、皮囊和筏等,后来使用独木舟。至迟到商代,中国造船技术由独木舟过渡到木板船。战国时期,木板船出现了风帆,已开始用铁箍连接船板。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的造船技术有了极大发展,出现了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楼船是汉代最著名的船舰。“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秦汉时期出现的造船技术,如船尾舵、高效率推进工具——橹以及风帆等,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又出现了新的飞跃。明代造船工场规模大、分工细,还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篷等零部件,还有木材等物品的堆放仓库,且造船材料验收、船只修造和交付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摘编自程晓《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兴衰及其启示》

材料二   近代中国造船工业倡建甚早,但起步较晚。在鸦片战争时期,在林则徐的倡导下,有识之士集资仿造西船。1861年,中国海关代理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向清政府提出了一个从英国购买兵船的计划。中国花费巨款购买舰队,但控制在英国手里,引起朝野大哗。清政府无奈将该舰队变卖。1862年,两江总督曾国藩试造轮船,用蒸汽机为动力的“黄鹄”号试验成功。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分厂造船,使中国近代造船工业有了自己的开端,所造之船,汽炉、船壳两项皆系厂中自造。但是,在清朝当权者中,只讲引进,不讲发展。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清政府把重点放在买船上,连仿造也不干了。

——摘编自戚其章《近代中国造船工业的创建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造船业的特点。
(3)综上,谈谈中国造船业发展对经济建设的启示。
2024-05-1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高祖时期任命的刘姓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在刘邦制定“非刘氏不得王”的封王原则时,这类军功阶层极力维护建立于郡国并行制基础上的汉政权。此时所封刘氏诸王大多年幼不能执政,故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相互协作,为汉初中央政府制定的政令、举措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

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诸侯王骄奢不法之事逐渐增加。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附益”“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

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宣帝继位后,“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即重用“通经”“明理”并熟悉政事的大臣为郡国守相,来循吏拊民。此时期诸侯国相在职责上除了监督、辅助诸侯王外,还有着提高地方治理政绩的责任。元帝好儒学,即位后为包括太守、诸侯国相在内的地方官员附加“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成帝时期,正式提出将相、内史与郡太守、都尉对等接轨,制度上规定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

——摘编自陈昆、李禹阶《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
2023-06-01更新 | 43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B卷)
6 . 西汉时期,社会上已较难看见穿着胡服的人,下图所示的深衣原本是楚人效仿北方各国而着用,到了汉代,由于开国君臣多为楚人,所以楚风流行,北方原有穿着深衣的习尚益发盛行。据此可知(     
A.服饰文化呈现统一趋势B.南北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C.民族融合趋势日渐放缓D.地域文化影响不断扩大
2023-05-29更新 | 399次组卷 | 4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23届高三名校预测历史试题(湖北卷)
7 . 秦汉时期,虽然国家政权能够动用强大的国家机器推行社会治理,但在学术上寻求专制王权合法性的努力一直在进行着,直至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将皇权的合法性追溯到无所不能的“上天”那里。董仲舒的这一理念(     
A.体现了儒学的思辨色彩B.指导了国家的有效治理
C.拓展了法律的实践范围D.迎合了君权强化的趋势
2023-05-02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汉魏以来,经学进入学童课程的情况虽错杂不一,但士人在幼童阶段已通《诗经》《尚书》的例子在记载中不断增多,《列女传》《女诫》《女孝经》《女论语》等书也不断涌现。据此可知(     
A.官方教育体系日益完善B.儒学常识化的趋势明显
C.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社会动荡引发思想巨变
9 . 《史记》记载“(汉文帝)治霸……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这使得人们对霸陵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近年对“江村大墓”考古时发现,大墓布局呈现只能有皇室使用的“亞”字形,并出土了车府、中司空印等中央机构的印章以及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金银器。经一系列考古发掘确认,“江村大墓”即是汉文帝霸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历史出现了由多元向一体的发展趋势
②汉初尊奉黄老思想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③中司空、车府等官职都隶属于皇帝掌控的中朝
④考古发现为解决历史争议提供有力证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08-16更新 | 920次组卷 | 15卷引用:北京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下表是《史记》与《汉书》中有关列传的比较。据此判断,影响史学著述的主要因素是(     
史书《史记》《汉书》
标准不拘社会之阶级﹑贤与不肖﹐只限对历史发展有影响力的人物,如刺客﹑侠客、滑稽等西汉人臣之传记,重视上层有影响力的人物。加入外戚、皇后、宗室,删去刺客﹑侠客、滑稽
体例体例、编次、传目自由,根据历史发展之变化而展开体例严谨,突出名礼,遵守儒家正统思想,将贰臣贬于最后
A.主流观念B.史家素养C.政治形势D.史料多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