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与国际事务教授、东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纽约时报》知名记者罗斯·特里尔文笔流畅,他写的中国政治人物传记在西方颇有影响。他在《毛泽东传》一书中写道:“毛泽东喜欢读描写中国古代皇帝的书,对英雄的爱好使他想了解更多的伟大人物。其中有两个皇帝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一个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中国铁腕人物;另一个是汉武帝,是很有军事头脑的一代王朝的奠基人,他帝号中的‘武’字即来于此。”

——摘自黄进华、孙艺年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篇名著导读》


结合材料,以“我心目中的伟大人物”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12-09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下观”是中国古代儒家精英用来处理内政外交的政治纲领和意识形态。下表是中国历朝代表人物的天下观。

时代人物观点
春秋孔子周“承天命”而代殷之后,以周为核心,建立起一个王畿居中、诸侯屏藩、邦国和四夷在外的“天下秩序”。
西汉董仲舒以汉为中心,建立一个由近到远而依次由国、诸夏和夷狄组成的等级制的汉代大一统“天下秩序”。
唐代唐太宗秉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奉行“夷夏如一”“华夷一体”原则。其声称:“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明代朱熹在“大一统”和“华夷之辩”两个方面均奉行温和立场。坚持“分内外”“严华夷”,不征远方。
明清之际顾炎武遵循“天下之治”的三项原则;有德者治天下,圣人并非出自一地华夷一体,无华夷中外之分;以文明论种族。

——摘编自周桂银《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的千年传统:演进、内涵和特征》

依据材料,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天下观”,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11-02更新 | 228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盐铁专营应不应废止?

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贤良方正所选拔出的人才)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营政策,进行全面总结辩论。贤良文学一方认为:“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椎,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并指出“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质劣)……盐铁贾责,百姓不便”。他们还认为盐铁专营吸引了大量商贾为官,权与势结合在一起,造成了“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的局面。

桑弘羊一方则认为:盐铁归之于民,“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如此发展,则会形成“权移于臣,政坠于家,公室悲而田宗强”的局面。他们进一步指出:“先帝(武帝)哀边人之久患,……故兴盐、铁……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

——摘编自桓宽《盐铁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双方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4 . 史学研究与历史演进

材料   古今中外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以及多元的史学范式,这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多重视角。

作者及其著作主要内容或观点
司马迁
《史记》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成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
“夫成绩者,今所现之采色,然必不甘乏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法]布罗代尔
《菲利普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本书从总体历史的思想出发,把16世纪后半期即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在位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首先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地中海的自然地理状况,进而探讨了该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和文化生活,最后才涉及16世纪后期该地区的政治史
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08-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起点八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文明同马文化,紧紧相连。看看新华网的报道:据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中国籍青年学者晏然介绍,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文化中马的形象,也深深地烙上了“礼”的印记。以下是关于不同时期马的自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甲:我曾驮着商人们出发,走出玉门关,一路向西。骆驼大哥负责驮着沉重的货物——丝绸、瓷器、茶叶……我们要去很多五光十色的都市,在那里用丝绸交换香料,用瓷器交换海珠,用茶叶交换药材,然后满载而归。

马乙:我跟随李世民(唐太宗)平定了天下,打下唐朝的江山基业。我驮着玄奘法师渡过汹涌的大河,跨过山巅,飞越云端,陪他在孤独的夜晚听风听雨。皇宫里最受皇帝宠爱的,除了我就要数美丽的杨贵妃了。我们一起踏青、赏花、打猎、舞蹈,连大诗人李白都被贵妃的雍容气度折服。

马丙:即使是乡下的读书郎,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骑着我,戴上大红花,得意扬扬地去朝中做官。我喜欢和这些宋朝的读书人一同出游,去看山外青山楼外楼。

马丁:孩子们总是活力满满,天真烂漫,跟他们玩耍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是孩子们最心爱的玩具。就这样跑啊,跑啊,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拥有了更强的力量,去驾驭更快的速度。当一种名叫“汽车”的东西轰隆隆地来到我面前时,我知道,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马自述”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事项,祭祀典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的祭祀有祭天地、祭圣贤、祭先祖等。下表所示为有关中国祭祀活动的图片及介绍。   

图片介绍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中国古代有“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园丘”的制度,被后来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所奉行,祭天成为统治者的专有权力
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黄帝被称为中华人文初祖,清明节祭祀黄帝包含着华夏儿女报本返始、慎终追远和民族认同的深刻意涵
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产生于周代,在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倡导 下逐渐普及化。明清社会宗族及宗祠在凝集社会力量、维持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取表中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体制,从建立、稳固到衰落,中经六朝动荡分裂,最后重归一统,形成隋唐帝国,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而典型的循环。关于汉唐相似性的考察,进一步确认了“朝代循环”现象的客观存在。汉唐之前的秦隋,在结束长期分裂建立统一王朝后,均二世而亡,西汉建立后,亦经过高祖灭异姓诸侯王,吕氏之乱,景帝平同姓诸侯王之乱的严峻考验后才稳定下来。唐朝在高宗时亦遭遇皇后专权及武周代唐的考验。不仅仅秦汉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在开国皇帝之后的第二第三代皇帝统治时,大抵王朝建立后三四十年左右,会出现一次政治危机,或称之为“瓶颈危机”。汉唐历史进程中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又有内在的连续,更有显著的差异。其断续异同之间,在不少方面遮露出秦汉隋唐阔乃至整个帝制时代历史演进的特点及规律。

——摘编自牟发松《汉唐异同论》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人物或学派治国思想
西周周公天命不常、敬从天命、怀保小民、明德慎罚
秦朝秦始皇尊君重法、尚武恃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德刑相济、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西汉中期汉武帝德刑兼用、尊贤任能
唐代唐太宗以民为本、以法为治、重贤尚能
宋代理学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择任贤俊;君道以立志为本;以仁义为先,不以功利为急
功利学派本于财用、义利统一、注重事功、以利与人
明末清初顾炎武人君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唐甄学即其政,政即其学;秦以来帝王皆贼也;贤君治国

提取材料中的若干信息,提出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9 . 汉唐时期,骆驼形象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唐骆驼造型的演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代文物骆驼并不常见,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汉骆驼,没有任何装饰,比较写实。汉代的骆驼形象显得有些稚拙,特别是蹄子,与同时期塑像、画像上的马蹄无异,反倒与骆驼差距很大。在汉代动物塑像中,骆驼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和变化多样的姿态,显然与其他大量动物等同起来,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到了唐代,唐墓中随葬骆驼数量剧增,有些是作为一般动物出现在各种类型的墓葬之中。北朝出现的驮载物品的骆驼到唐更为流行,驮载物品的内容更多,骆驼的两侧挂有货袋、丝束、兔皮、长颈瓶、胡瓶、扁壶、织物、毛毯等等,有时还有死鸟和活的狗、猴子。这种造型选择无声地讲述着丝绸之路上的生活状态。骆驼、货物及其人物的紧密结合,进一步附加、升华了它们的精神含义,使这组文物凝聚了人与自然抗争、艰苦创业的情怀。

——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汉唐骆驼造型的演变”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原始社会民主推荐部落首领时,形成了“选贤与能”的选人标堆,强调所选人才是 否具有征服自然和做人的能力。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普遍重视人才,招贤纳士,礼贤下士,重用布衣之士,千方百计 争夺能言善辩、能征善战和治国富民的人才为本国所用。

西汉
系统地强调德才兼备,“四科”规定:“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 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 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
选人的标准是“身、言、书、判” ,即体魄丰伟,言辞辩证,书法遒美, 文理优长。四者均可,则先看德行,德均取才,才均取劳。
通过考满而观绩,通过考察而观德。考察分为八个项目:贫、酷、浮躁、 不及(能力不及)、老、病、罢(不勤劳)、不谨。
用“四格”、“八法”评判官人。“四格”为“守、政、才、年”,“八法”为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摘编自齐秀生《从古代人才标准看执政能力建设》

提取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人才标准的变化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3-09更新 | 621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