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晚期,有英国学者提出“文明使命论”。他们认为,英国所代表的欧洲文明在海外的统治推动了亚洲和非洲的历史进步,将亚非带离野蛮时代,为亚洲和非洲带来和平、人道和符合文明标准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论断下,亚洲和非洲文明被欧洲统治者贴上懒惰、不诚实、欠缺原创性,没有任何发明的劣等文明标签,欧洲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准方式。英国政府允诺一旦亚非这些地区经过改造达到宗主国的文明标准便准许其独立。近年,有学者指出,人类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同质化,而在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要克服各类全球性挑战,共同走上现代化道路,必须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及其对应的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只有通过不同文明、不同国家间的坦诚交流和互学互鉴,才能让各个文明的智慧充分迸发出来,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贡献力量。

——摘编自周欣平《文明的交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任一观点予以评析。(要求:明确列出所评观点,评析时须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01030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在波士顿为他史无前例的第三个总统任期进行竞选造势演说的时候,对他的听众做出如下承诺:“你们的孩子不会被派上外国的战场。”他的演说被视为捍卫了美国的中立政策,承诺让美国置身于欧洲战事之外,听任战火延烧整个欧洲大陆,德国几乎击垮了英国。

——伊恩·克肖《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

材料二   二战期间,……美国的意识形态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不断凸显。美国的民主制度和集体安全、民族自决权等理念远超英国,使美国更具世界领导权的合法性。……建立一个有助于国家利益实现的新霸权体系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国际战略的根本目标,其核心是建立以自由国际主义为原则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行新型殖民主义。

——黄金辉、魏倩《大变局下英美霸权转移的路径及其启示——以美国国际战略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二战前后美国国际战略转移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概况
西周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演变,其阶段特征如表所示。

1518世纪中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开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在国际贸易中先后居于优势地位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机织品成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造品;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19世纪末至一战前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垄断组织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以西欧、北美国家、日本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在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世界贸易中,欧洲的重要性降低,美国的地位上升很快

——摘编自海闻《国际贸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长城的历史看,它首先是用于军事斗争的产物,从公元前7世纪前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起,直至公元17世纪停止修筑为止,长城始终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存在的。它的出现,标志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提高。

——摘编自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材料二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在器械精良、炮火凶猛的日军进攻下,中国军人只能以肉体血战长城。强敌叩关的历史记忆、血肉相搏的御敌现实等新旧因素的碰撞促生了“血肉长城”的新概念。

——摘编自郭丽萍《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关于长城民族符号形成史的研究》

材料三   长城的修筑与运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精神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对于增强民族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姜红明、杨娟《长城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长城的历史演进中感悟历史,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的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的阶段时间技术进步
前期19世纪以前人力与畜力;航海贸易
中心化阶段19世纪前期蒸汽机使用和运河建设
19世纪中叶蒸汽机车和铁路
19世纪晚期高架铁路、电车及地铁
蒸汽和电力广泛使用
钢架建筑技术发明及电梯使用
郊区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福特式生产;电报、电话发明
20世纪20年代起汽车大量使用及高速公路网形成
20世纪80年代后计算机、互联网、人造卫星
结合材料,以“科技进步与美国城市发展”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前往西域的画面。这幅画面的历史背景,就是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贸易。

——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近日,第十八届(2023年度)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推介活动评选结果揭晓,丽水市博物馆的“华彩归来——明清外销瓷精品展”经过多轮评比,从53个陈列展览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十大精品奖”,其中共展出323件(套)精品外销瓷器,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下列是其中的两件展品:

图1,“满大人”源于葡萄牙语mandar,意为“统治或管理”。17至18世纪外国使团来到中国,他们以文字、绘画记录所见所闻,由于西方社会对“满大人”生活的好奇,满大人图案出现于外销彩瓷之上,而后逐渐运用于其它外销工艺品上。

图2,盘心主题纹饰分别绘“耶稣诞生”“耶稣受难”“耶稣复活”等内容,图案摹仿荷兰艺术家简·路肯绘制的《圣经》版画。瓷盘图案特征与原始版画相同,而版画的室内建筑结构则被更符合中国审美的园林景观所取代。这套版画于1734年在阿姆斯特丹第一次出版,后来被送到中国,成为订制瓷器的样稿。

——江敏《丽水文旅》

参考材料,运用相关史实,围绕丝绸之路的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 吾敢以一言武断之曰,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 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

观点二 所谓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

——摘编自牟安世《洋务运动》(1956年)

观点三   (洋务运动)它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实际上是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这种发展的斗争。它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矛盾,也反映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同正走向没落、垂死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

——摘编自徐泰来《也评洋务运动》(1980年)

(1)从材料中任选两个观点,分别概括其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这两个不同观点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你如何认识历史评价问题?   
2024-06-0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二)历史试卷
9 . [华中抗日根据地群众团体]

材料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将组建群众团体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群众团体并非华中抗日根据地首创。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就通过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时期,华中特别是江南地区虽然并非红军活动的中心地带,但中共在游击战争中对群众工作非常重视,“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实践使红军和广大农民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抗战时期,群众团体进一步发展。到1938年底,苏南地区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工人救国会、商界救国会、教育界救国会等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镇句丹金四县抗敌总会建立不久,就有60多个乡的农抗会先后成立,5万多民众参加了抗日组织。华中抗日根据地群众团体是在党的领导下成立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正是很好地处理了党的领导和群众团体自主性的关系,才使群众团体在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抗战将领彭雪枫指出:以这些民众团体作为协助政府的基本动力去广泛深入地在民众中进行战争动员,协同政府,帮助军队,切实地组织男女老少“各尽其能、各献其力”的组织,如运输队、担架队、慰劳队等。加强他们组织,训练他们技术,能做到一声呼喊,万山响应。

——摘编自汪效驷《组织与动员:华中抗日根据地群众团体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群众团体加以阐释。
2024-06-05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到宋元时期,书院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育机构。下表是宋代白鹿洞书院部分活动简况。

活动形式简况
藏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江州知州周述向朝廷汇报了白鹿洞书院的办学情况后,乞赐《九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仪礼》《周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缀梁伶》)给书院、使肆习之,太宗诏从其请,令将国子监印本《九经》据送至洞收藏,白鹿洞书院由是声名鹊起,四海播扬
制定学规朱熹于浮熙六年(1179年)修复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条》,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例如右,而揭之相闻,令师生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其具体内容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祭祀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后,乃为周敦颐建专祠,配祀二程,并建五贤堂,祀陶潜、刘涣之、刘恕、李公择和陈了翁:饶鲁于石洞书院,尚白鹿洞书院规制,祭祀以夫子居中,配于颜、曾、思、孟周、程、张、朱五贤;江万里于白鹭洲书院立六君子祠,祀周敦颐、二程、张裁、邵雅、朱晏等人。白虎洞书院还祭祀李涉、李渤、李善道、朱弼等与本院有关的某些人物,以纪念他们的功绩,激励生徒继承他们的遗教,并进而起到正道脉而定所宗的目的

——据谢长法《宋元时期书院的教化功能刍议》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书院具有“制度化”的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