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在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2024-01-08更新 | 275次组卷 | 84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容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汉兴之初,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2023-06-17更新 | 586次组卷 | 14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藤县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如图所示“推恩令”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


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A.加速了国家分裂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增强了诸侯势力D.扩大了王国疆域
2022-02-12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等地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摘编自《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
2022-01-22更新 | 211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新洲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则尊崇儒学,两者的根本着眼点都在于
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022-01-12更新 | 241次组卷 | 53卷引用:广西钦州市大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中这样解读“王”字结构:“古之造文字者,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这一解读意在说明
A.天君关系是天人关系的纽带B.统治者应构建和谐的君民关系
C.人是天的产物且受天的支配D.君王的权力应受到适度的限制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材料二     臣恐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孟学派为基础,渗入佛家和道家思想后形成的一个新儒家学说。理学直接渊源是“宋初三先生”―胡缓、孙复、石介,理学真正奠基人是周敦颐和张载。理学体系形成于程颢和程颐,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并吸收张载关于“气”的学说,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材料一是属于哪位思想家的主张?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
2021-11-1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而一切改从汉制……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

——《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三   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态度,允许少数民族学习华夏文化,在朝为官,甚至招募少数民族军队。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开明。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材料四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议连署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刘邦的措施使后来的中央政府面临怎样的威胁?汉武帝为解决这一威胁采取了何种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为稳定周边统治都做了哪些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并分析行省制的影响。
9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2021-10-21更新 | 317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市直六所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材料二: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3)材料三中, 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