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下表所示为历史著作中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据此分析,这些政策(     
时期经济政策出处
高祖“招抚流亡复故爵田宅”《汉书》
文帝“除盗钱令,使民放铸”《盐铁论》
景帝“令田半租”(收成的三十分之一)《汉书》
武帝“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

A.遏制了土地兼并B.加剧了社会危机
C.促进了商业发展D.顺应了时代需要
2022-11-1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经济恢复,国力强势。但边疆匈奴的威胁仍然严重,王圆问题影响着中央集权,这些问题都严重困扰着年轻的汉武常。如何根治新的社会问题,建立大一统的强国,成为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常的治国目标。因而,刘安的《淮南子》宣讲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经无法作为汉武帝时代及后世君主治国的指导思想了。

董仲舒等一批研究和推崇儒学的学者受到重用,可以说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儒家学说的内在特性与统治者梦想的治世意愿相吻合。儒家思想地位逐渐上升,直至取代道家思想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重仲舒的作用不可忽视。董仲舒是“识时务的俊杰”,为儒学经学化,官学化,制度化作出了巨大赏献。董仲舒抓住汉武帝“策问古今治道”的历史机遇,提出了新的治国指导思想,被汉武帝及之后的统治者所采纳、重用。汉武帝时代造就了儒学大师董仲舒,董伸舒的治国策略也为汉武帝谋划了汉朝“大一统"的蓝图。

——摘编白朱冠艾、陶立明《两汉儒学经学化的历史君示》


(1)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时期新治国思想实施的影响。
3 . 如图所示是出土于古大宛国(今中亚地区的塔什干)的仿中国式铜镜。此镜最有可能是(     
A.汉朝通西域的见证B.匈奴向西迁徙的遗存
C.宋朝给西夏的岁赐D.吐蕃向唐朝进献的贡品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757年,乾隆皇帝在彻底消灭了一直在西域地区制造分裂、叛乱的准噶尔部后,乾隆皇帝觉得断归”,所以取名为“新疆”。这块新归的故土最早归属中央版图是在
A.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B.康熙皇帝设伊犁将军
C.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D.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2022-01-2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