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汉的兴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王朝在部分地区恢复封建形态,分封诸侯王国。汉景帝以后,王国的地位等同于郡。经西汉一代的变化,郡级政区(郡与国)数量与秦代相比大幅增加。西汉末年的郡国总数增至一百零三,共统辖一千五百八十七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国的管理幅度为十五个县,也还算适宜。但是对中央政府而言,要直接管理百来个郡,这个范围却是太大了。因此汉武帝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部,作为监察区。首都周围诸郡由司隶校尉部统辖,其他郡国则分属十三个刺史部,每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按六条规定检察地方长官的行为,但不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刺史的品秩只有六百石,而郡太守的品秩却是二千石,“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这种以小官监察大官的制度行之颇为有效,郡太守大都能克尽厥职,奉公守法,汉宣帝因此甚至发出“与吾共此(指天下)者,非良二千石乎”的感叹。

——摘编自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

材料二   东汉初年,郡县设置并无变化,但两汉之际的战乱造成人口锐减,为紧缩行政开支,减少赋役负担,刘秀裁并四百多个县,并裁去郡都尉,将其职权合并于太守,使太守权力明显扩大。同时,刺史的权力也呈扩大趋势。西汉刺史作为皇帝耳目权势很大,此后其实权又不断扩大。东汉中后期因战事渐多,刺史常率兵出征,并利用兵权勾结地方豪强。

——摘编自赵炎才《中国传统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以来地方行政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因素。
2022-12-23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自西汉中期以来,汉代铜镜的样式趋向于统一,几乎在各地区同时出现,但东汉中后期的“神兽镜”和“画像镜”却首先在长江流域兴起。根据出土的许多铜镜的铭文可知,当时洛阳的制镜技术是最有名的,但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的技师也可与洛阳的技师相比。这表明(       
A.江南手工业生产技术发展B.经济重心呈现南移的趋势
C.手工业生产区域分工显著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024-03-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罪己诏”是中国古代帝王自我检讨、自我反省的一种官方诏书。有学者统计了两汉时期皇帝颁布下发的“罪己诏”,如下表。两汉的“罪己诏”(     
朝代皇帝下诏次数下诏原因
西汉文帝2日食;匈奴入侵
宣帝2地震;总结失政
元帝5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东汉光武帝3日食、地震;总结失政
和帝1蝗灾
安帝3一系列自然灾害
A.表明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严重挑战B.具有明显的农耕文明色彩
C.说明防范外族侵扰成为施政重点D.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
4 . 汉光武帝建国以后,利用自己更信任、更易操控的尚书机构。这一机构包括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诸曹尚书、诸曹郎等。这反映出(     
①汉承秦制                            ②三省一体化的趋势
③皇权加强                            ④新的行政中枢确立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23-05-07更新 | 43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选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东汉时期,史籍中出现大量“猛虎渡河”、“飞蝗出境”和“盗贼止息”的记载,以此表彰良吏施行德政。这种书写方式在随后的史籍中被广泛应用。据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史事记载有程式化趋势B.皇权集中规范官吏任用
C.政治腐败导致贪官横行D.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挑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王莽篡汉后不久(公元9年),颁布诏令“今更名天下田日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满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乡党……,敢有非井田而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对该诏令理解正确的是
A.防止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
B.其复古政策背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
C.推动了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发展
D.有利于王莽政权长治久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汉时期,水利灌溉主要依赖官府统一兴修的水利工程。到了东汉,民间兴修的陂塘、井灌等水利设施遍布南北各地。这一变化源于(     
A.田庄经济的发展B.政府组织能力提高C.南方地区的开发D.个体农耕普遍存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秦汉驰道制度规定,非经特许,任何人员不能穿行中央三丈的“天子道”。到汉宣帝时,出现平民“以其罪罚之轻”,公然违反驰道禁令的现象,至汉平帝时废止这一规定。这一变化客观上(     
A.导致了天子权威的衰落B.推动了道路交通政治化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有利于商业交往的发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不同时期“中国”的基本内涵

商周时期中国指的是万国的中心、最重要的一个国,周朝的首都——宗周和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为“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做中国
秦汉时期秦朝建立后,整个统治区域都成了中国;汉朝时期,对外而言,“中国”成为汉朝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在汉朝疆域内一些尚未设置郡县的区域和非华夏的部族聚居区,往往被认为不属于中国
东汉以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中国的名称始终延续;在分裂时期,分裂各方为了取得政权的合法性,都会以中国自居;非华夏族一旦建立政权,统治了华夏或者入主中原,都必定以中国自居

——摘编自葛剑雄《何以中国》


阅读材料,根据“中国”的内涵变化过程得出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要求:结论明确,史实充分准确,逻辑严密)
2024-01-18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豪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阶层。起初,他们是民中之“豪”,首先强在其财势,“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兼并大量田产,“与民争利天下”;其次强在族势,“汉代豪强往往不只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大宗族”,“雄张闾里”,成为离心力量,他们还恃财“买复”,享受免役特权。高祖刘邦与功臣列侯们推行“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等打击豪强的政策。汉武帝继续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打击豪强的政策。

材料二 列侯是仅次于诸侯王的第二等贵族爵。西汉昭宣以后,非豪强出身的列侯及其后代通过兼并土地,经营工商业,以及宗族势力的壮大而成为豪强;一些豪强通过军功、裙带关系、世传经学而受封为列侯,成为豪强在“庙堂”中的代理人。在联合镇压了黄巾起义后,上层列侯纷纷抛弃中央的荣位虚职,积极攫取州郡牧守的职位,企图割据一方;地方豪强的军事力量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也积极投靠那些掌握地方实权的上层列侯。而后,曹操、孙权、刘备等分别联合不同的豪强地主武装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力量。

——以上均摘编自秦铁柱《汉代列侯与豪强关系刍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抑制豪强势力的原因及其主要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汉代列侯与豪强之间关系的变化,分析东汉末年豪强势力发展的主要影响。
2023-11-20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