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大约属于文帝时期的年表,采用“秦、张楚”的纪年顺序;《史记》立月表记秦末事名曰“秦楚之际月表”,撰《陈涉世家》《项羽本纪》;班固《汉书》中把二人合为一卷置于列传中,名为《陈胜项籍传》。材料折射出(     
A.政权更替规范了修史方式B.文献与实物史料的相互印证
C.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D.政治立场不同影响史书体例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 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简析其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4-03-0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 云南省德宏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陕西西安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镜中,镜背铸有“人民昌、中国强”等吉语铭文。西汉中后期的铜镜中,也出现“中国”一词,如“游中国”“中国安宁兵不扰”“中国大宁”等。到东汉时期,此类铜镜铭文得到延续。这类铜镜的出土(     
A.可以佐证汉代“中国”国家观的形成B.印证了汉代中央集权政策有明显效果
C.表明了学术界对青铜时代的划分有误D.彰显了汉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术水平
2024-01-2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诊断性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中国历史上,指南工具曾经被不断地发明、遗忘、再发明。《史记》记载黄帝发明指南车,却无造法传世;东汉的张衡重新发明指南车,也没有留下造法;三国的马钧再次重新发明;到了南北朝,造法失传,又有祖冲之尝试,想要重新发明。这一情况的出现是由于(     
A.科技进步需要重复发现和研究B.中国古人秘技自珍不重视交流
C.科技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水平D.科学知识缺乏有效传承和积累
2024-01-1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乐记》是创作于西汉的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下列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儒家核心思想的传承B.民族文化的认同性
C.秩序与和谐的重要性D.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2023-12-14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尽管汉王朝在制度上主要继承秦朝,但汉代流行的歌舞,皆系楚歌、楚舞,汉赋也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西汉诸帝中,尤以汉武帝最爱楚辞,他不但招揽了许多辞赋高手侍奉左右,而且还重用了一批善楚辞之大臣,当时王公贵族皆好辞作赋,文人学士都研习和评论楚辞。这体现了(     
A.区域文化的碰撞交流B.中原文化的包容和精深
C.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D.朝廷重视传承民族文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中国古代制定历法,一方面是“敬授民时”的需要;更重要的一面是历法准确被视为王朝是否顺应天命的标志。因此,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说“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这说明古代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B.王朝巩固统治的需要
C.历法决定王朝的兴亡更替D.“天人感应”深入人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东汉王充在其《论衡雷虚》中指出,“正月阳动,故正月始雷;五月阳盛,故五月雷迅;秋冬阳衰,故秋冬雷潜”,明确反对“夏秋之雷为天大怒,正月之雷为天小怒”的说法。这些认识(     
A.有利于加深对自然的了解B.为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C.主要针对佛教的广泛传播D.带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司马迁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以范蠡为例,说其“三致千金”,把财富分给贫贱时结交的朋友和远房的叔伯弟兄,"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司马迁这一言论意在(     
A.肯定人们的逐利行为B.说明仁义是财富的派生物
C.强调对各业一视同仁D.指明商人发家致富的原因
10 . 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先秦、汉、 唐、宋朝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③①④C.④①②③D.①④②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