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均输》篇,记载着当时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并且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的情形。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中央集权制度完善B.经济计划的制订
C.传统科技的实用性D.交通运输的发展
2024-03-29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 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简析其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4-03-0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 云南省德宏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希罗多德在《历史》第一卷开头语中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司马迁在阐述《史记》撰写宗旨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据此可知(     
A.两者都主张借鉴前人研究成果B.两者都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C.两者都运用多元视角解释历史叙述D.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史学传统的差异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明清之际,儒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在一些不是理学家的志士仁人上发出了光芒。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新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华民族形成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几千年从未中断,对形成和巩固中华多民族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4-02-2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七发》是汉代辞赋家枚乘的赋作,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由此可见,汉赋兴旺的土壤主要是(     
A.汉王朝发展到较为繁盛的历史时期B.两汉时期科技成就和文学成就发达
C.两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D.汉武帝积极开拓边疆控制了南方
2024-01-1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庄园生产活动的记录。崔寔晚年移居洛阳后写成,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

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

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蜱豆,尽二月止。

三月

可菜黍,买布。

九月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材料二   《隋志》“农家”:《四人月令》一卷,后汉大尚书崔寔写。《旧唐志》同,《新唐志》做“崔湜”,误。宋不著录。近人任兆麟、王谟皆有辑本,编次不伦,且多挂漏(挂漏:提及者少而遗漏者多)。王本又误以《齐人月令》谓即《四民月令》,而所采《齐民要术》有今本所无者六事。其文不类,未知何据……

——摘编自《严可均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运用《四民月令》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应注意的问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东汉史书非常重视符命、灾变和祥瑞的书写,如《汉书》中多次提到刘邦受命称帝的符篆,《东观汉记》中记载刘秀出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这说明东汉(       
A.儒学成为改朝易代的理论依据B.民众普遍认同因果报应思想
C.史书撰写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D.祥瑞文化植根于久远的传统
2023-12-2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乐记》是创作于西汉的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下列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儒家核心思想的传承B.民族文化的认同性
C.秩序与和谐的重要性D.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西汉之前的史学家对少数民族的记载多是零星片段,没有专门的民族史记载。司马迁搜集整理作《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六篇民族史传,之后的历代史学家皆承袭其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史学研究不断深入B.民族交融逐步增强
C.强化中央集权需要D.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2023-12-09更新 | 26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   下面是秦汉时期出现最多的词汇

秦半两钱、蒙恬、汉承秦制、郡县制、西域都护、盐铁官营、张骞、凿空、刺史、五铢钱,大秦王、安敦、霍去病、甘英、文景之治、“推恩令”、丝绸之路、造纸、汉赋、华佗等。


阅读上面材料,从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汇,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示例除外)。(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3-11-2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