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自施昕更先生于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以来,良渚四代考古人栉风沐雨,历经84载春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发掘研究,良渚古城内外的结构层次分明、布局有序,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域(包括宫殿区、墓葬区、作坊区和仓储区等)、城墙、外郭城,城外还有郊区的祭坛墓地和多条水坝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

——摘编自宋妹、刘斌《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材料二   司马迁著《史记》利用的文献史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石室金匮之书”,印皇家所藏图书档案。第二,古诸侯史记。秦朝焚毁了官藏史书,而民间藏书却不能尽毁。司马迁整理了这些材料。第三,歌谣诗赋,俚语俗谚。《史记》中共收录乐府诗赋15条,儿童歌谣8条,俚语俗谚38条,共计61条.现已考证出,《史记》共引用了106种古书。这些古书部分尚存,部分亡佚,部分残缺。其中有六经及训解书23种,存16种,亡6种,残1种;诸子百家及方技书52种,存16种,亡30种,残6种;历史地理及汉室档案23种,存2种,亡20种,残1种;文学书7种,存3种,亡3种,残1种⋯⋯司马迁20岁南游江淮,后又奉命出使巴蜀等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许多地方风土人情的描写都来源于自己的感受。他的调查,包括战国故事、汉初故事、古战场形势、人物遗事等。他的亲身体验,使《史记》中许多场景十分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摘编自吕昕娱《试析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的史料来源及其在(文献学)教学中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渚古城发掘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迁《史记》史料来源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搜集史料应遵循的原则。
2022-11-16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班固)父彪,当两汉之际,“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在上层社会中颇有声誉,“好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他续《史记》,但反对司马迁的异端观点,坚持“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的正宗之学。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病死,留下了遗作《后传》。班固为父守丧期间拜阅了父亲《后传》的手稿,感到父亲“所续前史未详”,经过反复思考,决心要继承和发展父亲的史学事业。班固历时二十年写《汉书》,记刘邦起义以至王莽的失败,共分纪、表、志、传等四个部分。《汉书》中有4篇纪、6篇表、3篇志、40篇传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写的,其中有的是增补了多少不等的材料,有的是基本上依原文照录。

——《史记》的传承与增补

材料二   班固利用了《史记》在体例、史料、写作艺术以及某些观点上的成就,并且也利用了《史记》的学术威信和社会威望,但用正宗的观点挤掉了《史记》的进步精髓而加以改写。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汉书》不像《史记》那样把汉的建国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去考虑,它指责《史记》把汉史“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是把汉的历史地位压低了。他在《叙传》里证明汉以火德代周末之木德,正如帝尧之以火德代替帝喾的木德一样,是按着必然的程序出现的。第二,《汉书》抛弃了《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进步内容,而把天人感应的神学说,特别是五行灾异学说当做社会现象的永恒规律来宣扬。第三,《汉书》以强调封建性代替《史记》的进步性。《史记》尊信《诗》《书》但决不同意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并且还自命为“一家之言”,《汉书》与此相反;《史记・货殖列传》中申述财富的不齐决定了人民社会身份的贵贱,并肯定农工商虞治生谋利的活动是人类生活资料的来源,从而反对官方的经济垄断,而《汉书》则以封建等级不可逾越为永恒秩序,要求百姓“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一一大一统中古时代》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班彪、班固父子续写《史记》的不同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史记》、《汉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班固挤掉《史记》进步性的表现和原因。
昨日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新高考考前提分演练(三)历史试题
3 . 青史

《史记》和《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有300余年的交汇点,其中对“三家分晋”的描述颇有不同。

材料一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使命。“三家分晋”作为《史记·赵世家》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主要从成功者赵国的角度进行讲述,但并未赋予其特殊的政治含义。《资治通鉴》则删减了赵家的史料,更多从失败者智伯的角度叙事,并把失败原因归于智伯对儒家标准的背离,即失德与“不仁”。

材料二   《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篇,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停笔。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定名为《资治通鉴》。以下为《资治通鉴》卷首篇节选。


(1)阅读读材料,指出《史记》和《资治通鉴》对“三家分晋”的叙事有何不同?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于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青铜蒸馏器引发了学界关于汉代是否已出现蒸馏技术的讨论。持肯定观点的学者依据如下

材料

史料
依据一
依据二
依据三1992年,马承源先生通过对上海博物馆馆藏东汉青铜蒸馏器的复原件进行实验,证明其蒸馏效能显著。2022年,江西省博物馆张琼、刘荃等研究员通过理论论证以及使用现代建模技术从结构、功能等方面论证了海昏侯墓青铜蒸馏器能够满足狭义蒸馏和广义的煮馏

——摘编自张琼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青铜蒸馏器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者在论证“汉代已出现蒸馏技术”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还需要补充哪些史料才能使论证更充分并说明理由。
2023-09-1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往的史料,特别是文字史料,往往有记录失实的地方,还有很多史料在流传过程中佚失、零散了,因此,都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辨析。

材料一   西汉统治者基本延续了秦代的政治制度,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分封亲属和功臣为王侯,又设置郡县。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并启用身边的尚书令、侍中、常侍为内朝,来制约相权。

材料二   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四书五经成为官方教科书,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造纸术的发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传播。

材料三   从汉代开始,中国不断输出丝绸,输入西方产品。葡萄、红薯、胡葱、西瓜之属,成为中国的常用食物,胡琴等也成为中国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材料四   东汉王莽最大胆的改革是经济改革,面对土地兼并的情况,王莽下令禁止私人拥有大块土地,颁行均田制,规定土地国有并分给纳税的农民,禁止蓄奴。


找出材料中三处不符合汉朝史实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司马迁修史

司马迁运用的皇家图书主要有:其一,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二,上古典籍,如《国语》《司马兵法》《孙子》等。其三,秦汉图书律令。秦朝焚毁了官藏图书,而民间藏书却不能尽毁。司马迁整理了这些材料,譬如在《世家》中时常出现的第一人称的情况,就是司马迁运用诸侯史记的明证。

《史记》中共收录乐府诗赋15条,儿童歌谣8条,俚语俗谚38条,共计61条。乐府诗赋如《高祖本纪》中的《大风歌》;儿童歌谣如《淮南民歌》;俚语俗谚如《孙子吴起列传》中: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司马迁20岁南游江淮,后又奉命出使巴蜀等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许多地方风土人情的描写都来源于自己的感受。他的调查,包括战国故事、汉初故事、古战场形势、人物遗事等。

司马迁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其后代有直接接触,并从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了很多信息。如《项羽本纪赞》: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即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吕昕娱《试析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的史料来源》


(1)司马迁编写《史记》参考了哪些类型的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具有史学家的哪些优秀精神品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司马迁作《史记》,开创了史书的纪传体体裁,影响所及,直至明、清。按《史记》内容,除作者亲身调查所得,还取自前代的《尚书》《春秋左氏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书。《史记》的体裁也受到前人的启发,《史记》有十二本纪,本纪为编年体,取法于《春秋》;有十表,取法于《五帝系牒》《春秋历谱牒》等;有八书,为专门史,《世本》有《居篇》《作篇》,可能是专门史的滥觞;有三十世家,基本上(主要指先秦诸侯国)也是编年体;有七十列传,为人物传记,刘知几以为此体乃司马迁所首创,而章学诚则认为“马、班以前,早有其文”司马迁的真正创新在于他把许多传统的体裁加工并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如此,一方面是当时“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使他有了资料条件,另一方面是汉代建成大规模的皇朝,造成“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的时代特点,使他深受感染。

杜估的《通典》,开创了史书的典制体体裁,以后相沿,清代尚有续作。就这种专门史汇编的体裁而论,《史记》的八书和《汉书》的十志,是《通典》的雏形,刘秩(知几之子)的《政典》成了《通典》的直接先导。《通典》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杜佑安排全书内容的逻辑结构,表达了他“将施有政”的构思层次。杜估作为政治家、理财家而兼史学家,对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了然于怀,力求从各种制度的发展中寻出得失之由和应对之方。杜佑当时面临的问题,正是封建制度各方面长期发展的结果。

——摘编自白寿彝《史学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角度概括《史记》和《通典》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和杜佑取得史学成就的共同原因。
2024-05-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天灾频仍,导致了连年疾疫,这不仅使当时的医家们面临“拯救夭枉”的历史责任,也为他们经验的积累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自幼嗜好医学,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医术和多年行医积累的丰富临床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撰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国医学史影响深远,他也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较正确地反映了急性传染病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对急性传染病诊治的丰富经验,有着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影响。直至今日,日本还有不少医家专门研究《伤寒杂病论》。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伤寒杂病论》得以成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伤寒杂病论》的主要价值。
2024-04-01更新 | 248次组卷 | 3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高三2024届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4年以来,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先后发掘了三座大型兵马俑从葬坑,其中有陶俑7000多个,这些武士造型高大,平均身高为1.8米。这些高大的武士身披铠甲,排列成庞大的军阵,面向东方,气势雄伟,震撼人心。从身体造型来看,秦俑稍嫌呆滞凝重,动感不强,注重面部表情的塑造,将士中没有完全雷同的形象,眉毛、鼻子、眼睛的细微不同透露着他们的不同想法。

汉代兵马俑在造型和气势上不如秦俑,杨家湾汉墓出土兵马俑2000多件,徐州楚王陵中出土兵马俑4000多件。汉俑体形较小,骑兵俑高的只有68厘米,立俑高4248厘米,手中所持也不是秦俑所持的真正实用兵器,而是象征性武器。汉俑更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的刻画,这些陶俑单纯洗练,神态威严,面相饱满,堪称陶塑艺术中的佳作。

——摘编自郑师渠、许殿才《中国文化通史》

材料二   陶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它真实承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从艺术的角度看,陶俑就是古代的人像雕塑。现存的千千万万俑像,汇聚了历代的各种人物造型,体现着古代雕塑艺术发展脉络、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水平、历代审美习尚变迁及人们的精神面貌。从历史的角度看,陶俑则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宝库。陶俑自商代后期开始出现,到清代消亡绝迹,几乎跨越了整个中国古代,蕴含了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到生产、生活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我们今天了解认识古代中国的一部形象的历史。

——陕西省文物局《走进博物馆》

(1)根据材料一、对比秦代和汉代兵马俑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兵马俑所体现出的秦汉时期共同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俑的重要价值。
2023-11-2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兴盛于汉武帝时期。它全面吸收了楚辞所拥有的华美的辞藻,并且又比楚辞的句式更为灵活,使其表现力更强。此外,它还吸纳了战国时期的纵横之风,但是与战国时期所有的纵横之风又有所不同。汉赋呈现出来的感觉是在盛世之下所拥有的激情,表现出了汉朝的土地辽阔、宏伟山川、繁华社会与丰富的物产等。

——摘编自王娜《汉赋与汉武帝时期的文学风尚》

材料二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公案、灵怪等不同种类,并在之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进行新的创作,逐渐具备小说的规模。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摘编自陈文新《中国古代文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赋和明清小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汉赋和明清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它们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3-11-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