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处局面的长期存在。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
2020-01-22更新 | 378次组卷 | 39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中外历史纲要上)-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下表为古代中国部分统治者的统治政策表。据此可知,这些政策较大程度(     
统治者统治政策
前赵刘曜大量任用汉官;在长安设立学校,聘用汉儒传授汉文化;确立赋税制度
后赵石勒劝课农桑;恢复太学和小学传授儒学;核定户籍;创办考试制度,重新制定度量衡
北魏孝文帝禁胡服,断北语,改籍贯,改姓氏,胡汉通婚,尊孔崇儒,兴复礼乐

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反映了南北面官统治策略
C.肯定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倾向
2022-12-21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五)(14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陆俟(本姓步六孤)是北魏鲜卑八大贵族之一,他的第二代陆丽“好学爱士”;第四代陆恭写文章诗赋一千多篇;第六代陆卬“在席赋诗,卬必先成”;卬子乂“于五经最精熟”,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陆氏家族的发展反映了
A.汉族精英文化日趋衰落B.科举考试推动文学发展
C.民族交往交融深入发展D.世卿世禄制度逐步确立
4 .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A.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B.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C.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D.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2024-01-28更新 | 161次组卷 | 25卷引用: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及单元
5 . 《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2024-05-31更新 | 142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些政权大多以“汉”“赵”“夏”“秦”为自己的国号。这反映出当时北方
A.少数民族开始汉化进程B.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
C.出现胡汉相互融合趋势D.地区经济文化均衡发展
2021-04-01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点对点专项训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材料或史实结论
A官渡之战,袁绍兵十余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曹操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
D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开发
A.AB.BC.CD.D
2019-11-06更新 | 395次组卷 | 15卷引用:新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随堂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为《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据图画内容可以推知
A.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B.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
C.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D.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
9 . 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主张的是清谈或玄谈,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A.门阀士族垄断仕途B.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
C.佛教对儒道的冲击D.传统儒学的理论局限

10 . 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发或稔,则数郡忘饥

——摘自《宋书》

材料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摘自曹操《蒿里行》

材料三   都下佛寺五百余,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摘自《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四   根据材料研究显示:晋代南郡太守孔灵符在永兴的庄园有田265顷,东晋太傅王导在钟山的庄园有田80余顷,南朝名士张孝秀在寻阳匡山的庄园有田数十顷,义兴太守韦载在江乘白山的庄园有田十余顷。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经济的什么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曹操《蒿里行》诗作反映的问题和写作背景。
(3)材料三、四反映了哪两类地主经济类型?概括分析魏晋时期形成这些经济形式的主要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