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汉书》对当时官员升迁过程多有描述,如王吉“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丞,迁云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而刘祐“初察孝廉,补尚书侍郎……,除任城令,兖州举为尤异,迁扬州刺史”。这些现象说明汉代(     
A.取士注重系统教育经历B.缺乏选官的专门化职官
C.察举选官与考课相结合D.官员依靠察举垄断仕途
2023-11-2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如图为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权分工示意图。示意图反映出唐代三省(     
A.彻底变革、机构重置B.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C.职权完备、相互制约D.部门复杂、相权削弱
2023-11-2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中唐以后,不少高级官僚利用进士科使子孙获得高位,父子、祖孙皆进士及第的多了起来。如元和中进士及第的刘宽夫,其祖刘遁,其父刘伯刍、其子刘允章祖孙四代皆进士及第,均位居五品以上。由此推知(     
A.科举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B.安史之乱导致门第观念强化
C.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扩大D.科举选官方式存在一定局限
4 . 隋文帝取代北周之后,打破了以门第和军功为主的选官标准,采取了通过才能选拔青年才俊参与新政权管理的制度。隋文帝的改革(     
A.结束了士族参政的机会B.不利于儒家思想的巩固
C.促进了文官制度的建立D.巩固了隋朝的持久统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代后期,官员察举无人监督,常常随意推荐,且被举荐者还会一辈子将察举官视为恩主。曹魏帝国推行九品中正制,细化中正官的分级,并增设吏部的最终选拔权。选官制度的变化(   
A.提升了官员素质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扩大了统治基础D.稳定了社会秩序
6 . 唐太宗曾对房玄龄、杜如晦言道:“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因此,“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唐太宗此举(     
A.进一步丰富了选官制度B.明确了三省的职能分工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旨在强化封建皇权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     
A.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B.反映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
C.说明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D.导致唐朝政治黑暗和朝政混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 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具有选官中央化的意义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C.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D.缺乏严密的选官程序
9 . 唐太宗末年,“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一宰相名号创立并使用;唐中宗以后,取消了尚书省所具有的宰相机关兼行政机关的特权;唐肃宗、唐德宗通过一系列手段基本解决了宰相之间地位不平衡的问题。唐朝这些政策调整﹐旨在(     
A.实现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B.有效发挥三省职能与作用
C.解决中枢机构之间的矛盾D.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2022-09-02更新 | 815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唐朝前期,御前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五品以上官员参加政事讨论和决策,每月一日和十五日定期举行,称为朔、望朝参。到了唐中期以后,御前会议逐渐演变成少数更高级官员参加的、日期不固定的延英会议、翰林学士会议等。这一转变(     
A.表明官僚机构膨胀得到了有效遏制B.反映出中央运行机制更具随意性
C.利于适应唐朝政治形势演变的需要D.推动了中央行政权与决策权分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