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晚唐诗人李频在《长安感怀》中说“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将诗人的压力表露无遗;王建《送薛蔓应举》中写到“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则生动地反映了士人登科的社会现实。据此可知,科举制(       
A.有助于打破社会阶层壁垒B.践行了四民平等思想
C.注重士子文化才能的培养D.缓和了统治阶级矛盾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谕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据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
2024-03-1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和魏晋时期,官员的选任标准是“乡举里选”“以名入仕”。简单地说,就是由乡党举荐素有贤名之人,包括德名、才名等,这些被举荐者经过进一步考察可担任官职。当时选官制度的主要代表有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以诗赋及策问取士,这标志着影响中国数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开始。科举制主要的特征是进行统一书面考试,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所以又有人将其归纳为“以文取士”。隋唐至王安石变法前,“文”的内容比较多样,包括诗、赋、策、经,甚至算、地理、法律等。从王安石变法到明中期,“文”主要指的是经义,而到了明(后期)清,则主要是指八股文。

——摘编自许为《“以名入仕”与“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中心》

材料二   科举制进行的人才选拔无法与社会变革需要相适应,晚清科举制的废除、学堂的兴起、教育的改革在当时是不可逆转的一大趋势。在这个以科学为主导、东西方冲突的时期,提倡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势必会被时代所淘汰,会被废除。经过义和团运动,很多大臣觉得新式学堂和科举制度两者是水火不容的关系,需要逐步将录取的名额减少,到科举制度被完全废除为止,从而奠定新教育、新学堂的良好基础。袁世凯、张之洞向朝廷上奏,提出如果不废除科举制度,士人会有侥幸心理存在,不会按照既定学制来学习,因此折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大量新式学堂,只有废除了科举制,士人才能够在新式学堂之中安心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抛弃借助科举制做官的心理。

——摘编自范子乐《浅谈清末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从“以名入仕”到“以文取士”的演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
2024-01-2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佳阿宜诗》中写道“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B.选官制对社会风气的导向
C.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D.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每岁仲冬,郡县馆监课试其成者,长吏会属僚,设宾主,陈坦豆,备管弦,牲用少牢,行乡饮酒礼,歌鹿鸣之诗,微耆艾、叙少长而观焉。既饯,而与计偕,到尚书省,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律曰:“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摘编自杜佑《通典·选举》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其所述唐代制度的名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制度实行的历史意义。
6 . 以诗证史是我们观察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研究方法。下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诗句历史现象
A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科举考试放榜时的盛况
B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迹象
C三月无雨早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实行租庸调制弊端明显
D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市民文化已经成为主流
A.AB.BC.CD.D
2023-11-02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
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学、算学等武则天时,初创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录取名额大大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地域排名录取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以上是某校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表格。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提取一个有关科举制度的论点,并对论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4-05-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调研(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说:唐代科举的重点在考核儒教经典内容的明经科,以及测试文学素养的进士科。其中,进士科最为热门。玄宗后以诗赋取士,由此,唐诗成为正式的考试科目,作诗不仅仅是一部分诗人们的事情,而是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成为统治阶级共同的教养。作者意在说明(     
A.科举制促进了政治认同B.科举制促进了文化繁荣
C.科举制促进了儒学传播D.科举制导致了学优则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政治家管仲认为:“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孔子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的儒家经典,历史教育蕴含其中。

汉武帝诏令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以《诗》《书》《易》《礼》《春秋》作为教学内容。其中《春秋》就是鲁国的编年史。

唐高祖李渊即位不久,就组织人专门修史,目的在于“考论得失,究尽变通……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唐代设有太学、国子学等学校,学生都必须读《春秋》《国语》等史书。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在考策论时,常以历史典故作为题目。

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著书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此书成为宋代及后代学校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宋代科举考试“每至命题考试,主典籍而参以正史”。

元朝在京师设立蒙古国子学,用蒙文编译《贞观政要》等史籍,供蒙古官僚子弟学习。

明代的学校将《资治通鉴》等史书列入教材,要求学生阅读。

清代统治者规定将《资治通鉴》作为学生的教科书。

——摘编自梁励《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2023-06-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实行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了国家的财政市场。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古的人口,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在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程念棋《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沫《神童诗》

该制度包含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量才使用等基本精神,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行政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相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剑桥中国隋唐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2)指出材料二所提及的制度,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2023-07-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