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唐代宗(762年—779年在位)曾下诏:“明经进士与孝廉兼重”,(新创置)三礼、三传、三史、开元礼等科都不再以帖经试之而代之以大义和试策,以通经和明古今事体、知当今时务为主要的测试重点。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B.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C.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D.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2023-12-15更新 | 296次组卷 | 4卷引用: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中)(四)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名称时期观点
客卿制战国注重实践性,但缺乏必要的教育程序,具有较为原始的色彩
察举征辟制汉代是一种依托地方势力举荐的选官制度,介于"血缘身份"与"才学品行"二者之
间,过于原始、粗疏,容易发生不公平现象,缺乏合理化的有效保障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是一种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具有强烈的特殊主义与感情色彩,是典
型的"任人唯亲"
科举制隋唐至明清作为一种以"学识"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在贯彻公平原则上较为彻底,体现了
择优录取、一视同仁的合理化原则

——摘编自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种或数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察举制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科举制的选官是经过推荐和考试的,而察举制的选官也是通过推荐和考试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固无如之何,今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苟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试之,即不得不于其中举出若干人。是就一人言之,怀才者不必获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则终必有若干人获举;而为州县所私而不能应试者,州县亦无从私之:是过选举者之徇私,而俾怀才者克自致也。此选法之一大变也。”这正指出了两者似是而非的本质所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两汉察举制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报考程序角度简析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唐代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但对于应举人也有德行、职业身份等限制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朝后期,应举者中出现了许多贫寒子弟,应举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应举者比比皆是。宋代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是商人之子。
宋代真宗朝始,各级科举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试卷经由点检试卷 官、参详官及知贡举官员三级核定成绩后,方能拆封,公布等第。
两宋时期,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当时的135 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运行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简要分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工商子弟毕诚、陈会、顾云,州县小吏湛贲、汪遵等皆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毕诚还曾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这说明(     
A.抑商政策基本瓦解B.科举选官的程序相对完善
C.商人政治地位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
2024-01-30更新 | 35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员的新制度。科举意为分科考试举人,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允许“投牒自举”“取士不问家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由此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材料表明,科举制(     
①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②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③促进了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④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如图中“?”处所对应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①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②中正之身,优劣悬殊,苟知人者智,则不知者谬矣
③但取门资,不择贤良
④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3-03-27更新 | 36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与“省试”两级。解试由州郡政府主持,当地士子自由报考,凡考试通过的土子,便可取得“解额”,然后凭此参加尚书省举行的省试,省试若及第,即具备了授官的资质。这(     
A.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向学之风B.继承了任人唯贤的政治传统
C.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的发生D.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
2024-03-25更新 | 302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选官春秋

官员,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国家政权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中国古代,为封建王朝选拔合格的官员一直是中央政府统治的重要一环,选拔官员的方式与标准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在不断进步与变化。


(1)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请将与下列选官制度与时代相对应(填字母)。

A.察举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世官制E.军功爵制
针对选官制度的史料历来相当丰富,以下是两段相关史料,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考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其长策,嫌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二: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

——【元】《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涉及什么选官制度?两位论者对该制度态度有何不同?请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分析论者为何会持这样的态度?

图片说明:

左图是老北京的一款游戏“升官图”的部分截图,玩法类似于“大富翁”。图上有各种官位名称,玩家从白丁(平民)开始,通过掷骰子随机决定升降,最终可上升到三公之位。当走到有些官位时玩家可以快速升官,而有些官位则升迁不易,甚至可能降职。

(3)升官图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否拥有史料价值?通过升官图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在使用升官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4)有一种说法称这种游戏形式在汉代就出现了,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如认同,请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证明,如不认同,则依据历史知识推测其大致可能出现的时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代岁举孝廉本无考试之法,被举者经朝廷复察,无问题即加委任。从东汉顺帝时起,对孝廉实行考试,定制:凡郡国举孝廉,被举者年须在40以上,“诸生试通章句,文吏试笺奏”,及格方得应选。这些变化
A.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B.兼顾了对资历与品行的考察
C.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2021-12-30更新 | 713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2届高三一诊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