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人不仅继承了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遗产,以罗马帝国正统继承者的身份保持了统一帝国的政治体制,而且在皇帝专制统治、《罗马民法大全》等诸多方面坚持了欧洲地中海上古政治遗产,并有所发展。为了治理众多古代族群,帝国政府始终维系着庞大且完善的官僚国家体制,其核心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司法、宗教文化各种最高权力于一身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7世纪至12世纪推行军区制,以农兵制、军政合一为重要特点,并由将军对行政区域及其军队进行管理,对扭转拜占庭危急局势起了重要作用。拜占庭人成功打造了包括整个东欧世界的拜占庭文明圈,并将各个斯拉夫族群纳入其中,其影响至今犹存。

——摘编自陈志强《欧洲中古史视域中的拜占庭帝国》

材料二   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唐朝完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机构和制度趋于完善,在内地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在边疆设立都护府、都督府进行管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府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改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专业化,设立节度使,制定《武德律》《贞观律》等,很重视礼制的建设,直接促成了中华法系的形成。唐人对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都抱有包容的态度,从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唐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国家治理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3-05-19更新 | 990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南省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宰相多至一二十人,重大事务都由政事堂会议讨论。唐玄宗时期,宠信个别宰相如姚崇、宋璟,以及李林甫、杨国忠之流,这就使得唐朝前期的三省长官合议制,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前期的姚崇、宋璟德才兼备,他们的专权促成了开元之治。此后只知专委而不重选相,终于造成李林甫、杨国忠专权乱政。皇帝不亲理朝政,个别宰相专擅朝政,导致政局日趋败坏,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下设5房分主政事,有行使权力的“中书门下之印”。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货真价实的宰相府。门下省之名虽存,实际亡,已成为空壳,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是变相恢复专职宰相,标志着三省长官合议被宰相专权取代,政事堂制度由此瓦解

——摘编自沙宪如《唐代政事堂制度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初政事堂的实质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书门下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唐玄宗
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在制度上有哪些创新发展。
2021-12-0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汨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论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论到军队,结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自由兵役制。综此几点,我们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换中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确,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驳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二   独立战争后,各州从维护本州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使得原来的邦联政府名存实亡、濒于瓦解,同时,以英国为首的国外列强对美国的独立耿耿于怀、虎视眈眈。美国宪政的奠基者们开始把孟德斯鸠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美国化,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之际,富足的资产阶级之间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当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威胁着他们的基本利益的时候,这种集团间的差异就被共识所取代了。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同时对总统具有弹劾权。行政权由总统行使,由选民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来行使,最高法院有终审权,联邦法院的法官均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进行任命,法官只要忠于职守,可以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能被免职。同时,规定任何一个机关的官员不得在任职期间担任另一机关的职务。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分权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确立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代分权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主要不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新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
2021-04-29更新 | 973次组卷 | 12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创高杯考试历史试题
7 .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尽管美国200年来的风风雨雨不断,但是却总是能够从宪法中找寻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两次世界大战,各种经济危机,种族矛盾以及地域发展问题都被自由、民主、博爱的宪法精神所攻坚克难。1787年宪法早已成为宪法中的圣经,并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摘编白百度百科《1787年宪法》词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体现了唐朝的哪一制度以及这一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设置体现了哪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什么主张?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权力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归纳从古代到近代政治和法制的演变趋势?
2020-06-0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代之前,虽有过类似的三省机构设置,但作为一个有机行政系统存在的三省制度,始于隋文帝。三省中的尚书省是中央政务总机关,但无参与政令制定之权;内史省负责诏令撰写,但无发布之权;门下省虽无政务执行和诏令撰写之权,但有诏令的审查、签署和封驳权。

——摘编自万昌华《重评隋文帝其人》第12卷

材料二   贞观时,因太宗曾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便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号为宰相。宰相品位既高,太宗常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让任职位较低又有才能的官员担任宰相职务。“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制敕草成后,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送门下省,交由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复奏以后,然后施行。“由是鲜有败事”。

——摘编自白寿彝《白寿彝文集》


(1)与三公九卿制相比,指出隋文帝所创的三省制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中央行政决策的变化及实施意义。
2020-12-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及西汉初年,天子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诸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由于以上缘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天子颁下诏书差不多都以“制诏”二字开端。经过前述简单程序,即成正式诏书,交宰相机构执行,毋需再经什么部门审核了。

材料二   《旧唐书》卷八七《刘祎之传》:任凤阁(中书)侍郎,同凤阁、鸾台(门下)三品,为宰相,被人诬告,武则天“特令”王本立审问此事。“本立宣敕(中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所谓不经凤阁、鸾台,即指未与宰相商议,未经中书起草和门下审署。武则天只含糊罪以“拒捍制使”,而不驳斥从中所下之敕,不得名敕之说,也证明刘祎之所说,确为唐代制度。《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唐睿宗常“别降墨敕除官”,而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称斜封官,凡数千人。吏部员外郎李朝隐拒绝执行这种墨敕任命。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国家决策的特点和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唐代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此制度实行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唐时期皇权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太宗在位时,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命中书、门下两省长官于此联席议政会商,然后奏闻草诏,再交尚书省执行。但是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中书令裴炎,以中书执政事笔,其政事堂合在中书,遂移在中书省”。……武则天称帝以后,一共用了七十多员宰相,其流动率极快,任期长者为一两年,短者饵几个月甚至只有十余天,于是宰相人多力分,意见纠纷不决,任期短促而无所施为。一言以蔽之,三省职权的变革显然是武则天为加强皇权,使一切政令布施的最高权力集中在她一人身上的手法。——摘编自李志贤《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时期三省的施政特点。
(2)武则天时期三省制度有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