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本人具有极强的政治野心,希望在其统治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以满足无限膨胀的权力欲望。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自商鞅变法后,秦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善于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崩离析、颠沛流离,人民渴望一种安定的生活和稳定的政治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正合了时势的需要。

——摘编自胡学宇《集权主义以及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探》

材料二   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确,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驳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三   历代丞相、宰相均拥有法定的权力,他们不仅“综理政务,统率百僚”,而且对皇帝也具有某种制衡的权力,因而皇帝有时也怕他们三分;而明代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其初只备皇帝顾问,仁宣后虽说拥有主票拟的权力,但票拟所提出的意见能否实行,却最终取决于批红,况且其中还有很多是属于奉命票拟。因而阁臣的权力决非是法定的。实际上阁臣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也容易受到其它各种因素的干扰,不同的皇帝,授予内阁权力的大小就不一样;即便是同一皇帝,阁权前后之变化有时也很大。

——摘编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2023-12-2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汉武帝治国举措。(至少4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末以前,所谓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掌管武事,时设时废。《汉书》往往每逢大事,辄载:“事下丞相、御史。”唐代的行政中枢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若论其实,侍中、中书令在唐方为真宰相,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即宰相的构成愈加复杂,中枢权力更加分化。

——摘编自施建雄《王鸣盛论汉唐之际政治制度的得失》

材料二:明朝,内阁阁臣的选拔方式大致有两种:特简和廷推。特简是指由皇帝直接以圣旨的方式任命阁臣,而不通过吏部。这种方式大致又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由皇帝本人亲自选拔出阁臣;二是皇帝采纳大臣们的荐举,或由中官们的援引而任命;再有一种形式是由现任阁臣们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点用。万历以前,阁臣的选任大多是通过特简。而万历以后,则多是廷推。廷推是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推举出的往往是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明代的廷推大典形式很严格,大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和言官们,所以,廷推能够采纳众议,较为公正。特简和廷推的决定权最终还是在皇帝手中,因而皇帝的喜欢与否是能否入阁的决定因素。

——摘编自冯宪军《明代内阁阁臣的选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阁臣选拔的特点。
2023-07-1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清四代的制度表现。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包含着众多矛盾,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些矛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实行独相制,开创了宰相任免制。发展到东汉时期,宰相权力逐渐向尚书台转移,尚书令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变独相制为集体宰相制,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前期,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左、右仆射在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的政事堂讨论国政,集体做出重大决策。最初仅限于三省长官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后来由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行使宰相职权的官员也可参加政事堂会议,他们以本职加上“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义,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高宗以后,则多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周中书门下三品”头衔参加政事堂集体议政,行使宰相职责,集体宰相制由此逐渐形成。这就使参政议政的人员范围明显扩大,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峰飞《论三省六部制对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

材料二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赋税总额农业税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
3559万贯2321万贯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
(公元1021年)
5698万贯2762万贯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
(公元1077年)
7070万贯2162万贯4911万贯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三   宋代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隋唐宰相制度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唐朝政事堂集体决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述宋代社会观念变动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3-06-09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在制度上有重要建树,在中国封建制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变革时期。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逐渐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摘编自《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等

材料三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朝制度“三个环节”的具体名称,并简述秦朝制度建立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空缺的“”是哪一机构,并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3)阅读材料三,除制度以外,试从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这几个方面,说明宋代在该方面的新发展。
2023-05-06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克盉、克委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盎来纪念这一事件。

②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司马迁《史记》

(1)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①科举制之外,②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府兵制、均田制、③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①②③中任选一种制度,简述其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及历史作用。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一年(637年)以后,在朝廷决策工作中,把宰相参议朝政改为由宰相议定朝政,然后奏闻,皇帝行使批准权。建立起皇帝专制——三省分权——政事堂集议三者相结合的新的中央集权的体制。门下省下设的政事堂的集议也就是三省宰相决策会议,成了御前决策会议之外的另一个高层次的决策会议。此种宰相决策会议既以“议定朝政“为职任……他可以充分发挥作为皇帝幕僚的集体宰相的作用,并对三省分权制具有协调的功能,克服了前此存在的由于中书省与门下省分掌出令和封驳以至造成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或者相互依违知非不举的弊端。

——摘编自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

材料二:所有雅典公民都可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选举或者被选举为国家公职人员,直接控制、行使或监督国家权力。城邦的一切官员,绝大多数由机会均等的抽签方式选出,任期一般以一年为限,不得连任。根据平等选举制和短期任期制可以计算出,雅典公民中的三分之一有机会被选入议事会。所以说,作为国家主人的雅典公民,无须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就可以“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

——摘编自程汉大《雅典宪政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3-04-1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规范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唐之前,中央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较依赖掌管特定行政权力的个体,而在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门下省都是实务部门,而非个人职位;第二,中央层面出现了“三权分立”,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第三,后设机构政事堂,承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第四,有效地理顺了三省各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

——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二: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土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土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抄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唐朝三省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并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2023-03-1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决策的权力在宰相和皇帝,执行机构为尚书省及其所属六部。决策的权力本身也被分割,中书和门下之间互相制约,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的权力于一身的旧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的变化意味着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而中央机构和行政权力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则使国家的行政效率得到空前的提高。因此,尽管唐以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在局部上还不断地变化,但从总体上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奠定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大的格局,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摘编自阎守城、宁欣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

材料二:清代的军机处和内阁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权力系统,二者在权力分配上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而是在维护皇帝独裁权威,完善独载体制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政务分工……而清政治源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事实则告诉人们:清代专制皇权的强化并非仅仅是汉族儒家文化作用的结果,尤其不是军机处这样一个简单的办事班子所能办到的。应该看到,清政府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政治,如果这一政权本身不存在有利于皇权进一步加强的因素,单纯儒家学说也不可能造就出“乾纲独断”的独裁局面…….而对皇帝独截至关重要的奏折制不过是基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一种能动工具罢了。

——摘编自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皇权》

材料三: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到宪政的轨道……慈禧一方面宣布“内阁军机处一切规制,著照旧行”,另一方面改组了中央各部……还设立了“资政院”以博采群言,设“审计院”以复查经费。在厘定中央官制之后,清政府致力于改革地方官制……1907年设立资政院,接着命令各省尽快设立咨议局和预筹各州县的“议事会”。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臣民权力。1909年,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其领导权多为立宪派把持,他们发起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迫使清政府将立宪预备期由9年改为5年。191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首届内阁成立,在13位阁员中,7人为皇族,所以人们把历史上的这届内阁称作“皇族内阁”。没多久,清政府被推翻,宪政尝试也告终结。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以及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清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2023-03-2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