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 . 唐朝的门下省负有驳正违失、审议签发的重要职责。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设置中书、门下省,就是为了互相稽查,如果中书省的诏敕有错误,门下省就应进行驳正。“唐朝强化门下省封驳职能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统治效能B.缓和君相间的矛盾
C.促进吏治清明D.完善中央集权体制
3 . 唐代尚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皇帝的旨意以及中书省、门下省议定的事项最后均需交由尚书省负责具体实施,唐太宗也曾指出:“尚书省,天下维纲,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这反映了当时尚书省
A.为宰相集体议事的主要部门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
C.具有行政事务的最终决策权D.负责中央政策及文书的制定
4 . 《资治通鉴》记载唐初,中书令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议决之事,交其属下中书舍人六员起草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制度反映了唐初
A.注重中枢决策的科学性B.实行集体决策削弱相权
C.中枢决策权力发生转移D.三省体制已经遭到破坏
5 . 《旧唐书》记载: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此举
A.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B.强化了宰相总理财政的职能
C.显示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D.体现了中央权力的制衡原则
2021-08-26更新 | 30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高三5月选考科目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14-15高一上·四川达州·期末
名校
6 . 有关唐朝的中央机构,《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主要说明(     
A.中书门下省都是检察机构B.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检察
C.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D.依据分权和制衡原则行使权力
7 . 东汉初在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外,正式设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推动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的分裂动荡B.中央集权的要求
C.君主集权的需要D.世家大族的兴盛
8 . 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官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制
A.在魏晋时期已经完善定型B.随着君主专制强化而发展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能够有效防止宦官的专权
9 . 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对其说法准确的是(   )
A.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2021-07-07更新 | 212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直升创新班)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唐制,门下省设给事中四人,负责封型中书起草的诏敕,不要则封还或“涂归”,对六部等所上奏报亦可正。“唐制”如此设置,主要是为了
A.扩大宰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
C.减少决策失误D.体现公平公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