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     
A.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B.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C.隋唐统治者推崇佛教D.佛教在中国传播受挫
2023-11-25更新 | 80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南北朝的分裂,隋唐统治者在寻求新的治国方略中,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尊崇儒学是统治者经过总结历史经验、深思熟虑后做出的自觉选择。隋朝统治者重视儒家经典的研习。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接受秋书监牛弘的建议,遣使搜求天下遗存的儒学典籍。但因隋代短促,还未来得及完成儒学统一的任务。至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颜师古的《五经定本》、孔颗达等撰写的《五经正义》代表了经学最高成就。《五经正义》的领行,使儒学结束了南北经义分裂的局面,在版本和经义两方面达到了统一。

——摘编自郭应传《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及其与佛、道关系》

材料二   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儒学取得的具体成就,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2022-11-08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峨眉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B.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C.反映儒佛融合的趋势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2023-11-28更新 | 166次组卷 | 22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早期翻译的佛经,大多通过外来僧侣口授或西域胡本转译,译文多有增损差讹。到唐朝时,佛经已由本国僧人主译,大量传入中国的梵本佛典被译成汉文,译文质量远超前朝。唐朝译经的发展反映了当时(     
A.三教并行政策的推行B.西域文化影响力的消减
C.中外交流趋势的加强D.佛教本土化进程的开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些反映了(     
记述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佛教本土化世俗化倾向明显B.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特征
C.佛教的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D.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2023-06-12更新 | 433次组卷 | 15卷引用:四川省蓬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B.佛学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不复存在D.思想领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7 .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菩提祖师学的。“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既体现了佛法无边又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这从侧面折射出魏晋隋唐时期(       
A.佛教开始传入B.佛道教广泛传播C.儒学正统丧失D.“三教合一”趋势
8 .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     
A.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B.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
C.唐代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以形写神”绘画理念普及
9 . 魏晋时期中国本土的佛学者或用佛教术语比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概念,或援引中国固有文化的经典事例调和夷夏关系。如牟子《理惑论》,强调佛教戒律与传统中国“古之典礼无异”。佛教学者这些举措意在(     
A.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B.打击儒学的统治地位
C.减轻佛学传播的阻力D.推动儒佛理论的融合
10 . 三国时期,“自然”一词和“道”“无”的涵义相同。经学家王弼提出“自然亲爱为孝”的观点,主张“孝”是一种自然而然、以亲为爱的感情,但他又坚持“亲爱”是有等差的“亲亲之爱”。这折射当时(       
A.孝道观念回归理性B.多元一体趋势增强
C.儒家思想顺时而变D.封建经济持续衰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